
山東省政府網: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省委、省政府做出加快轉方式調結構、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重大戰略部署。圍繞加快推進“轉調創”,威海市確定了怎樣的發展思路?
張惠: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內在動力是發展源泉,結構調整是發展關鍵,科技創新是戰略支撐。省委、省政府做出“轉調創”的戰略部署,對于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至關重要,是下一步經濟工作的主基調。威海正處在轉型跨越的關鍵階段,當前最迫切的問題就是“強身健體”,最根本的路子就是堅定不移地推進“轉調創”。為此,我們提出生態立市、科教興市、產業強市的發展思路,就是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全力打好“轉調創”這場硬仗,努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山東省政府網:張市長,您剛才提到產業強市,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威海市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怎樣的成效?
張惠:產業結構調整是“轉調創”的重要環節,只有選準結構調整的方向,抓住轉型升級的抓手,不斷提升產業素質,發展才能更具可持續性,區域競爭力才能更強。我們按照一產抓特色促跨越,二三產業抓結構上規模的思路,加快培育更具特色、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層次上協調發展。
一是突出工業帶動,強化工業在結構調整中的主體地位。工業占到威海經濟總量的53.6%,是推進“轉調創”的主戰場。我們堅持工業主體地位不動搖,組織實施了工業轉型跨越工程,把鞏固優勢與拉長短板結合起來,促進工業經濟的整體提升。大力實施工業倍增計劃,拿出更多精力向工業集中,更多資源向工業匯集,更多政策向工業傾斜,增創規模經濟優勢,去年全市工業投資達到587.6億元,增長22.6%;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542.6億元,力爭四年內突破1萬億元,實現翻番。大力實施產業培育計劃,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雙輪驅動”,依托現有產業基礎,發揮資源稟賦優勢,提高產業集中度,推動產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目前,新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高端裝備制造5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初具規模,機械制造、電子信息、食品醫藥、紡織服裝4個優勢產業集群的主營業務收入都有望超過千億元。同時,適應新型工業化和居民消費升級的新形勢,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培育服務業新型業態,促進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良性互動,服務業增加值增幅連續6年高于GDP增速。
二是推動企業成長,強化企業在結構調整中的基礎作用。我們把培育市場主體作為結構調整的根本基礎,按照“抓大扶小”的思路,促進微型企業上數量、小型企業上規模、中型企業上層次、大型企業加快膨脹,不斷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骨干企業膨脹上,完善了扶持企業做大做強的政策,引導優勢企業強強聯合,爭取四年內主營業務收入過50億元的企業超過20家,其中過100億元的9家,打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龍頭。在中小企業扶持上,設立了市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建成了市中小企業公共服務中心,大力實施中小微型企業“百千萬”梯次成長計劃,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細致周到的服務。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支持方面,在全省率先開展了科技支行試點,加快培育融資倉儲、融資租賃等新型金融業態,創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等方式,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在鼓勵全民創業上,研究出臺了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規劃建設了5處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充分調動和保護各類創業群體的積極性,努力催生新的市場主體,去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創業先進城市。
三是狠抓項目建設,強化項目在結構調整中的抓手功能。我們以項目建設為主攻方向,鼓勵和調動更多資源要素投向“轉調創”,以大投入帶動大產出、促進大調整。一方面,加強技術改造帶動存量優化。設立了5000萬元工業技術改造專項資金,對市區范圍內的重點技改項目,按設備投入額給予貼息,單個企業最高補助300萬元,鼓勵和支持企業大力開發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通過加大技改投入盤活存量資源,帶動結構優化調整,推動傳統企業、傳統行業脫胎換骨。去年全市技改投資達到440億元,增長16%。另一方面,加強招商引資強化增量帶動。積極創新招商機制,加強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強化以商招商、定向招商,瞄準重點區域、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開展合作。強化各市區和經濟園區的招商主體責任,注重加強對招商實效和投資強度的考核,切實提高招商引資水平。去年全市實際到賬外資8億美元,增長10.1%,其中91%的資金投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領域;今年上半年實際到賬外資增長27%,達到4.16億美元。同時,我們認真落實項目推進責任制,健全跟蹤服務和督查機制,對重點項目實行閉環全過程服務,強化對項目簽約、開工、投產、膨脹、儲備各環節的聯動服務,以項目建設拉動有效投入。去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595.5億元,增長20.2%,今年上半年增長20.9%。
山東省政府網: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海洋強國,威海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核心區域的重點城市,請您介紹一下在加快海洋產業發展方面,威海市有哪些做法?
張惠:威海擁有985.9公里的海岸線,約占全省的1/3,還有11449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依托海洋資源和產業基礎優勢,我們把發展海洋產業放在藍色經濟區建設的首要位置,加快推動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全力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先行區。去年,全市海洋產業增加值達到756億元,占到生產總值的32.3%。
一是促轉型。我市是傳統的漁業大市,海洋漁業產值占到一產的54.6%,但近年來資源衰退與捕撈能力過剩的矛盾也非常突出。為解決這一矛盾,我們把漁業轉型的著力點放在發展名優養殖、遠洋捕撈和精深加工上,規劃建設了海洋生物產業園,大力發展海藻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精深加工等高端項目,提高海產品的附加值,推動傳統漁業由資源依賴型向產業帶動型轉變。目前全市無公害水產養殖面積達到60萬畝,專業性遠洋漁船發展到142艘,海洋食品、藥品、保健品等的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均居全國前列。我市現有100多家船舶造修及配套企業,整船制造能力達到400萬載重噸,在全球造船業深度調整之際,也亟需轉型。為此,我們強化錯位競爭意識,積極引導船舶企業調整產品結構,加強高附加值船型的開發,支持船舶配套企業發展,努力將國家船舶出口基地建設成為船舶工業科技創新基地。目前,威海大型客滾船訂單數占國內建造市場總份額的70%以上,多用途重吊船手持訂單數位居全球前列。
二是打品牌。我們大力實施漁業品牌提升計劃,支持漁業企業通過整合資源,著力打造區域品牌,推動海洋產品向價值鏈的高端攀升。目前,全市省級以上漁業名牌產品達到50個,擁有威海刺參、榮成海帶、乳山牡蠣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14個,其中威海刺參的品牌價值達到45.6億元。按照“源頭無隱患、投入無違禁、管理無盲區、出口無障礙”的目標,在全市范圍內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區域化管理,通過嚴格的質量標準,切實保障海產品品質,被評為全國首批和全省首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創建了國家海產品外貿轉型升級專業型示范基地,去年海產品出口規模達到10億美元,位居全省前列。我們還規劃建設了我國北方唯一的國家海產品質檢中心,依托先進的技術平臺,讓威海的海產品質量更加可靠,品牌更有保證。
三是增內涵。威海是知名的濱海旅游城市,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山、海、灣、灘、島、泉交相輝映,特別適合發展休閑度假游。為改變旅游過多依靠自然稟賦的局面,我們把突破的重點放在旅游內涵提升和軟環境打造上,積極整合景區資源,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提高旅游管理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旅游產業的品質,打響“走遍四海,還是威海”的旅游形象品牌。去年,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71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97.2億元,分別增長12.5%和17.5%。
山東省政府網:威海是一座知名的生態城市、宜居城市,一直堅持生態立市,并且提出打造“美麗中國”示范區的目標。在“轉調創”的過程中,威海市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
張惠:我們把生態立市放在城市發展戰略的第一位,無論是城鎮化建設,還是產業發展,都把環境置于優先地位,以最嚴格的制度、最有力的舉措推進生態環境保護。近年來,威海的各項生態環境質量指標始終保持在優級水平,順利通過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復核驗收,三個縣級市全部建成國家生態市。
一是在園區開發上,促進“三生”共融。正確處理生態、生產、生活的關系,在重點區域開發和各類園區建設中,按照“三生”共融的原則,強化規劃控制,科學劃分功能分區,引導各區域科學布局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堅決避免為了經濟利益而侵占生態空間,把更多的空間留給人民群眾,留給子孫后代。
二是在項目建設上,嚴守“產業紅線”。無論是招商引資,還是項目建設,我們都不斷抬高環保審批門檻,對鼓勵什么、允許什么、限制什么做出嚴格規定,建立生態化的產業導向,以環保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對于“兩高一資”等不符合產業紅線的項目,哪怕是GDP拉動再大、財稅貢獻再高,我們也堅決不要,堅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換取一時的發展。去年,全市共拒批“兩高”項目12個,確保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
三是在資源管理上,推動集約利用。牢固樹立資源節約意識,始終堅持嚴格保護、規范管理、集約利用的原則,在土地利用、海岸線保護、海域使用、水資源集中管理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制度辦法,最大限度地保護山體、沙灘、海灣、岸線、綠地、濕地、耕地,嚴禁為增加土地指標而破壞資源環境,嚴格控制風電建設、圍填海和沿海房地產等項目,嚴禁在風景名勝區搞住宅開發,推動各類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四是在企業監管上,強化節能減排。威海是一個“綠色工業城市”,沒有大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產業結構的低能耗特征明顯,萬元GDP能耗比全省低8.1%。但我們沒有因此放松工作上的要求,而是努力挖潛,按照“控增量、減存量”的思路,實施最嚴格的環境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察力度,加強對重點耗能、排污和揚塵企業的監控,引導各類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嚴肅查處超標排放、違規排污的企業,確保環境安全。
山東省政府網:科技創新是“轉調創”的戰略支撐,威海也提出科教興市。在科技創新方面,威海市采取了哪些措施?
張惠:威海作為一座新興城市,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發展的根本動力,作為城市的基因,連續六年開展了“自主創新年”活動,不斷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為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是一種市場行為、企業行為,政府能做也應該做好的事情,就是出政策、搭平臺、增投入,最大限度地幫助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一是出政策,為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提供支撐。今年是省里確定的“政策措施落實年”,為支持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我們在落實好國家和省各項政策的基礎上,研究出臺了進一步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加強知識產權工作的兩個意見,支持范圍進一步拓展,力度也進一步加大。例如,我們不但支持企業創建創新平臺,還支持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設計中心;不但支持企業科技創新,對中介機構的有效服務也給予獎勵。我們還組成聯合工作組,到企業當中宣傳解釋各項政策,力爭每一條、每一款都讓企業清清楚楚,逐個企業幫助分析研究可以利用哪些優惠政策,不斷增強企業搶抓、搶用政策資源的意識。去年僅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一項,就減免稅收6.21億元,受益企業達到74家,均位居全省前列。
二是搭平臺,為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牽線鋪路。威海的高校院所較少,科研基礎相對薄弱,決定了我們必須走引進技術、借力發展、協同創新的路子,通過加強產學研合作,提高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能力。為此,我們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支持企業與國內外高校院所“聯姻”,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目前,我市已經與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14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合作聯盟,全市參與產學研合作的規模以上企業比重達到90%,清華、北大、中科院等80多家科研單位與我市企業結成穩固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全市省級以上創新平臺總數達到189家,其中國家級14家。支持企業在加強國內科技合作的同時,把目光投向海外,放眼全球尋找和集聚創新資源。目前,我市企業在海外設立的研發中心達到27家,數量全省最多。
三是增投入,激發企業科技創新活力。要引導企業加大科技投入,政府首先要舍得投入。威海的可用財力有限,各方面支出壓力很大,但在科技創新上舍得投入,通過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去年,全市支持企業技術進步的資金達到6.96億元,增長23.7%,增速超過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9個百分點,其中市級財政科技投入1.1億元,增長30.1%。今年我們進一步提高支持科技創新的資金規模,預算增幅達到63.3%。我們還安排了知識產權專項資金,設立了專利獎,對重大專利項目給予獎勵,培育了一批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去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達到35.5%,比全省高6.4個百分點。
加快推進“轉調創”是一項系統工程,更是一項長期任務。下一步,我們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繼續堅持生態立市、科教興市、產業強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省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