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寶齋證件被撤閉館整頓
昨日,河北省文物局通過人民網公布對“雷人博物館”冀寶齋的調查處理結果:冀州市民政局現已撤銷冀寶齋博物館的民營非企業單位注冊登記證,冀寶齋閉館整頓。冀州市紀委、監察局將對相關部門責任人調查處理。
這家“河北省最大的民間博物館”,部分藏品被網友稱為山寨、雷人、錯位、穿越。
新京報記者調查發現,在博物館歸屬的冀州市二鋪村,兼任村黨支部書記、博物館館長的王宗泉,多年來收購4萬余件“古董”、價格多在一二百元至2000元之間,總投資在數千萬元,王宗泉以村委會名義“打白條”,館內人員拿白條去村委會領錢,再轉交給文物商。當地村民稱,因收購數量多,各地文物商排隊登門,一度呈趕集之勢。多位村民曾就村里賬目、建館問題向上級反映,稱王宗泉建館資金來源于出賣集體土地,更有村民懷疑王宗泉洗錢。
2009年5月至12月,冀州紀檢部門曾調查王宗泉,結果以投資失誤賠了近千萬元為由,對其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而這樣一家博物館,此前擁有3A景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少先隊實踐教育基地、“省級科普基地”等多個名頭。
7月11日,當地政府要求將所有牌子摘下。
河北冀州是縣級市,這座擁有37萬人口的小城中,冀寶齋博物館可謂遠近聞名。
前天,博物館正門前石碑上“冀寶齋博物館”6個大字被一條紅色的“車展”廣告條幅遮擋,博物館也閉門謝客。
博物館曾對外宣稱,冀寶齋陶瓷收藏上至遠古,下至元明清,涵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史,品種之多,器形之精,極為罕見。
近日,在公眾輿論的質疑下,冀寶齋博物館總顧問魏英俊表示,“博物館未必都是文物,這些都得研究。”
“白條領錢”的聚“寶”村
冀寶齋博物館地處衡水湖南岸的二鋪村,占地約60畝,投資5400萬元興建,建于2007年11月,2010年7月開館,館內有十二個展廳,主館有四層,地上三層,地下一層。
對于外界的質疑,魏英俊認為,冀寶齋博物館的藏品眾多,個個奇珍異寶,“別人趕不上我們,才總質疑。”但他又說,“藏品的真假不好說,假如專家說這些是假的,我們認同。”
冀寶齋副館長邵寶明說,博物館藏品4萬余件,一半以上是真品。但館內藏品大多沒有經權威部門或專家鑒定過,“凡經鑒定的肯定是真品,鑒定費用一件一千元,館里沒錢。”
讓魏英俊和邵寶明引以為豪的是,這家歸屬于冀州市二鋪村集體所有的博物館,被稱為河北省首家農村級博物館。
兩人說,這“河北省首家”是王宗泉一手創建的。王宗泉是二鋪村黨支部書記,關于他創建博物館的過程,很多村民都知道。
村民王寶玉是博物館的倉庫保管員,在他印象中,村書記王宗泉藏品達3萬余件,“文物”先前存放在村里,后來搬到博物館。
原村主任黃建文,同王宗泉共事20年。黃記得,王宗泉收藏的文物個個嶄新,東西運到村委會后,拿著開具的白條,去村財務報賬。
在黃建文2005年退職時,他曾看過王宗泉收藏品的賬目,“總數大概價值3000萬元。”
這個數字得到了原村會計楊寶謙的證實。他說,王宗泉收的古董全部是打白條,白條上寫上文物名字、件數、總價值。“館內工作人員拿著白條到財務領錢,然后把錢交給文物商。”
楊寶謙回憶,王宗泉收的古董低的一二百元,高的一兩千元,價格高的極少。
博物館倉庫管理員王寶玉說,2005年至今,王宗泉所收的文物數量與前些年收的數量相差不多,收藏品價格在500至2000元,占到90%以上。按此計算,收藏品總價值應在6000萬左右。
王宗泉承認,藏品共有4萬余件,到村財務報賬時是白條,沒有發票。但他說,總價值也就2000多萬。他拒絕向記者提供近年來收藏品的賬目。
排隊登門的文物商
王宗泉,68歲,1966年出任二鋪村黨支部書記,至今已47年,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冀寶齋博物館館長。
“主要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談起建博物館的目的,王宗泉這樣解釋。
這位村支書自稱有30年的收藏經歷,2010年,還獲得“中國十大民間收藏家”的稱號。從上世紀80年代,博物館收購的幾萬件“藏品”,都由王宗泉一手把關。
“博物館的藏品是真是假,神仙都說不清。”王宗泉說,他主要是從民間市場收藏品,對象是外地的老百姓,為鑒別古董,他還特意買了幾本書研究。
王宗泉說,從事收藏30年,他只走過一次眼。
10多年前,王宗泉第一次買宣德年間的青花瓷碗,花了3000元,“那是用硫酸做舊,畫工粗糙,手感也不對,是現代仿制的。”
現在,王宗泉認為,他擅長辨別瓷器,他認為這最難仿,“任何一點都仿不像,一摸就摸出來,靠手感。不用鑒定,專家不如我懂。”
王宗泉認為他是從實踐中走出來的。他說,起初他在附近村里貼廣告,找來懂行的人幫著鑒別,“后來收藏多了,鑒別能力上去了,名氣大了,全國各地都向這里送。”
王麗華是二鋪村村民,她曾負責幫助王宗泉清洗收來的文物。她說,由于收的東西太多,無處擺放,就擺在村委會的院子里,“擺不下,又存放在村子澡堂里。”
王麗華說,王宗泉收的古董消息傳開后,遠近聞名,送貨的人排起的長隊約一公里,像趕集一樣,送貨人來自全國各地,以江西、浙江等地的南方商人居多。
冀寶齋博物館倉庫保管員王寶玉說,對于文物商送來的貨,王宗泉看上眼,給別人出個價,送貨人覺得合適,他就買下。
“他造詣有多深?不好說。”王寶玉說,送貨人蜂擁而至,“那是王宗泉講信譽,送來就能賣掉。”
賣地建起博物館?
王宗泉購買“文物”的資金,又是從哪來的?
原村會計楊寶謙說,王宗泉買的這些古董,花的全都是集體的錢,包括村廠里的盈利和賣地的錢。“錢全被他玩沒了。”
公開資料顯示,上世紀八十年代,二鋪村因率先致富成為原衡水地區第一個小康村而名聲在外;上世紀九十年代,村里因投建衡水湖第一個旅游景區靈秀山莊而廣為人知。此前村里還有暖氣片廠、鐵廠、靈秀山莊企業。
曾先后擔任鐵廠廠長、村主任的黃建文記得,八十年代,村里主要盈利靠鐵廠和暖氣片廠,那時暖氣片廠年盈利在200萬左右。后因污染嚴重,鐵廠于2006年前后被關。
黃建文說,從八十年代開始,王宗泉一直在賣村里的土地,先后賣過吉美購物廣場、熙湖茗苑等地塊。吉美購物廣場地塊于2008年前后被賣,17畝地,總價1700萬。
冀州市熙湖茗苑法人代表張民路透露,2008年,王宗泉把博物館斜對面的土地賣了60多畝,每畝50萬元,賣地價值3000萬。熙湖茗苑先后建三期,第一期純盈利3000萬,二期估計2000萬左右,未開發有8畝多。
張民路參加了博物館的奠基儀式,“建博物館的錢,是熙湖茗苑賣房和賣土地的錢。”
黃建文的妻子說,多年來,村里出賣土地確實給過村民錢,但每人至今只分到22000元,按全村1600人計算,總共3520萬元。
村民劉新亮說,今年,王宗泉又將博物館對面的地賣了,總價6000萬左右。
王宗泉否認“賣地建館”的說法,他說,二鋪村年產資2個億,建博物館所用資金是歷年積累下來的,基本上是從村里企業拿的錢,賣地的錢全都分給村民,跟建館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