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站記者 胡麗君 何嫘 郴州報道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自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與日本侵略者誓死抗爭。他們用血與汗,換來了日本侵略者的無條件投降,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
他們,有個英雄的名字——抗戰老兵。如今這群老兵都已至耋耄之年,關愛他們已經成為一項與時間賽跑的搶救性工作。如何讓曾經飽經滄桑的英雄們安享晚年,是時代應該共同思考的問題。
10月15日,記者與雅虎《替你看看爹和娘》欄目工作人員、郴州關愛老兵志愿者,帶著一些慈善基金組織所提供的拐杖、收音機、羊毛護膝、棉鞋等物品來到資興,看望部分抗戰老兵,對他們說聲:“你好,老兵!”
回訪老兵王飛黃:“日本鬼子又想搞中國?!”
王飛黃,1937年從邵陽入伍,后考入黃埔軍校17期。畢業后,他以優異的成績被分派到廖耀湘的部隊,官至中校營長。王飛黃曾在“中國遠征軍”57團擔任尖兵隊隊長,進入緬甸抗戰,并先后參加了河口戰役、貴柳會戰、雪峰山會戰、湘西大會戰等多次抗日戰役。
今年年初,記者曾經采訪看望過老兵王飛黃。當時的他因天氣寒冷,整天躺在床上,不停地流著鼻涕,神智不太清楚,說話含糊不清,根本無法進行交流。
當再次穿過那個古老的四合院,記者看見了正坐在屋門口曬太陽的王飛黃老人。在秋日陽光下,他仍然那么消瘦,但精神抖擻了很多。已經97歲高齡的他,大腦已不是很清醒,反應也比較遲緩,說話仍含糊不清,但是能和來訪者進行簡單的交流。對志愿者的到來,王飛黃吐字清晰地說出:“非常愉快”。
老人的左肩肩胛骨上有個大大的肉砣,這是在雪峰山戰役中與日軍肉搏時受傷留下的。“我們都知道他的故事,他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講不完,他吃了很多的苦呢!”,住在周圍的鄰居見記者來訪都圍了上來。
“父親在部隊是個很講軍紀的人,在家里對自己、對我們也非常嚴格”,王飛黃的兒子王可莊說,“父親以前常常教育我們,是中國人就要有中國人的志氣。前段時間我和父親說日本想霸占釣魚島,父親一下子就生氣了,大聲怒斥:‘日本鬼子又想搞中國!’”。
王飛黃唯一的兒子王可莊幾年前被診斷為腦瘤,在醫院做了腦部大手術,欠下9萬多元債務,他只能和兒子靠擺地攤維持生活和償還債務。兒子雖然就住在附近,但也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照料老人。他很感謝志愿者對父親的照顧。
王飛黃目前仍住在逼仄昏暗的土坯房內,屋里依舊塞滿瓶瓶罐罐。志愿者介紹,老人現在享受了低保,志愿者組織每年會為老人募集一些捐款。去年還幫老人申請了一套廉租房,現在房子已經完工,如果今年能拿到房門鑰匙,大家會想辦法幫他搬進新房。
我們離去時,老人手捧著收音機,神情專注地陷入在《松花江上》抗戰歌曲之中……
(原標題:走訪部分郴州籍抗戰老兵:你好,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