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兵:“都是生命,能救一個是一個”
12日,已提前出院、在家休養的時兵,是爆炸案中第一個逃出的幸運者,也是第一個出院的傷者。
掄起錘子、砸碎玻璃后,他沒有馬上離開,而是和跳出車窗的人一起,使勁拽出十多個被困者,直到無法繼續救人才離開。他說,“都是生命,能救一個是一個。”
在車上一直想著回家
時兵說,當他坐上車,腦子里想到的是,家人肯定把飯做好了,就等著動筷子。時兵回憶,途中聞到汽油味,他沒多想,“迫不及待地回家。”
正當時兵準備從前門下車時,他聽見BRT中部爆出一聲巨響,他扭頭瞬間,一陣熱浪撲來,頭發馬上著火,“我才意識到起火了。”
掄起錘子砸出生路
當時隱約注意到司機在使勁按按鈕,可車門沒開。這時,時兵掄起拳頭砸窗,“當時沒覺得疼,檢查時才發現骨折了。”時兵回憶,后來用逃生錘砸出一個洞后,他趕緊跳下去,雙腿扎在了碎玻璃上。
時兵說,突發情況下,他能夠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是因為在四川經歷過兩次地震。
奮力拽出十多人
逃出后,時兵全力救人,“眼前的都是生命,能救一個是一個,大概拽了十多人出來。”
眼看著火勢封堵了窗子,時兵才和互救的乘客站到安全地帶。
不想給醫院添麻煩
時兵和其他傷者被送到醫院。“我覺得,傷得不重,回家養傷方便,就不給醫院添麻煩了。”9日下午,時兵主動要求出院。
時兵說,“爸媽從小就教育,要多做好事。”同時,他也希望仍在醫院治療的傷員要堅持住,不要放棄希望,好好活下去。(華西都市報記者梁斌)
@華西都市報:昨日,記者歷經兩個多小時車程,來到了在廈門BRT公交爆炸案中受傷住院,第一個傷愈出院者,并且在此次事件中救出了十多人的時兵的老家,了解到了一個誠實、質樸孝順,從小就幫助他人的時兵。
撇下一兒一女,38歲的廣安漢子時兵一個多月前剛到廈門打工。他怎么也沒想到,每天必坐的快速公交會發生爆炸,“事發時滿腦子想的都是家人。”
6月9日下午,時兵成為第一個出院的傷員,他在這場突發情況中,能夠立即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救出十多人,受到了讀者網友的關注。昨日,記者前往時兵的老家——廣安市岳池縣同興鎮李壩村2組,從家人、親戚、長輩、鄰居了解到了一個孝順、懂事、誠實、勇敢的時兵。
父母自豪
“兒子孝順懂事”
時兵的老家位于廣安市岳池縣同興鎮李壩村2組,記者在時兵的家中看見,簡單陳設的堂屋中干凈、整齊地擺放著物件。時兵父母聊起兒子的故事,備感自豪。
“從小到大,他一直很誠實,也很孝順、懂事。”說起時兵,母親鄧秀蘭和父親時升強打開了話匣子。“從小我們就教育他,要多做好事。”父親時升強說,從小到大,時兵一直都很聽家人的話。
“初中畢業之后,十五六歲的他就出去打工了。”父親時升強介紹,每到逢年過節和父母生日的時候,兒子都會打電話回來。“要我們保重身體,他對我們很體貼、孝順”。
在一旁的母親鄧秀蘭插話說,“端午節,中午的時候,他打電話回來問我們身體好不好。”
對于時兵在廈門BRT爆炸案中救出十多人的事情,時升強說,“兒子雖然受傷了,有點擔心。但救人肯定光榮,救人肯定是好事。”
“冬娃在電話里給我簡單說了一下這個事情。”鄧秀蘭說,6月9日的時候,時兵給她打來電話,請她不要擔心,傷勢已在慢慢恢復中。
兒女驕傲
“以父親為榜樣”
今年12歲的時麗是時兵的大女兒,對父親的勇敢救人行為,時麗用了三個詞:辛苦、勇敢、會學習父親的勇敢行為。
據鄧秀蘭介紹,在時麗小的時候,時兵就出去打工了,大女兒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
“很辛苦。”當記者問時麗父親外出打工掙錢,供她上學是否辛苦時,她微微地點了一下頭,并輕輕地說。
在她的眼中,父親救人的行為,讓她很敬佩,“我會學習父親勇敢的行為,以父親為榜樣。”
7歲的兒子時秋林說,“爸爸很勇敢,讓我感到很驕傲。”
親戚鄰居
“為人隨和,相處融洽”
“和時兵見面時間不多,每次見到他,他很隨和,相處很融洽。”時兵的表姨媽龍艷華說。
“跟鄰居的關系都不錯。隨時碰見了都要打招呼。”鄰居鄭群珍說,時兵一家人和鄰里的關系很和睦。“他的父母對人相當的好”。
對于時兵,鄭群珍說。“10多年前,一個12歲左右的娃娃在離我家不遠的路上騎車摔倒了。我看見,他背起那個娃娃就往鎮上的醫院走”。
鄭群珍介紹,時兵在父母眼中是一個守規矩,懂規矩的孩子,在長輩的眼中是一個誠實、質樸的人。
“他救人的精神很好,值得我們學習,時兵是這里的驕傲。”(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徐代軍攝影報道)
記者手記
是家給予了他力量
“家和萬事興”這是時兵家堂屋掛的一幅十字繡所寫的五個字。簡單的五個字,正好和時兵一家人的質樸,與鄰里的和睦相映襯。
在和時兵家人、親戚、鄰居的交流中,記者感受最深的就是這家人的恬靜、閑適與豁達,這也影響了時兵,讓他寬以待人,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幫助他人,救人于危難。正如時兵在事發時,首先想到的家一樣,他“迫不及待地回家”,因為家是他工作的動力,看到有人被困,他一個個從車里拽出來,或許他更多的是想到了被困者的家人也在等著親人歸家。(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徐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