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7月14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山東新聞聯播》報道,今年以來山東金融運行保持良好態勢,國家以"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為核心的金融改革,正逐步發揮良性促進作用。
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山東社會融資規模6787.2億元,相當于去年全年的73%,同比多增1576.9億元。總體看,前快后緩特點明顯,5月份開始,增速放緩,6月份同比少增760億元。
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李鐵崗:國家主要采取了穩健的貨幣政策,也就是說大規模的貨幣發行、或者說通過貨幣的增量發行去推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將會轉成結構調整這樣一種形式。
貸款投向是經濟趨向的重要杠桿,上半年,全省中長期貸款、黃藍兩區貸款和涉農企業、小微企業貸款等增幅最大。中長期貸款增加額占到全部新增貸款額的48%,說明金融對項目建設和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明顯加強。而在新增加企業貸款中,有45%流向小微企業。
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 韓振普:還是要靠市場各類經濟主體,激發這些市場主體(活力),使他們有創造性、有主動性,這樣才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一個永久不竭的動力。
在貸款增長速度放緩的大環境下,讓貸款流向能夠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是山東各地金融政策調整的著力點。在臨沂,專門從事農產品加工出口的萬德大地公司,恰逢水果、蔬菜成熟,需要大量流動資金從銀行貸款,在當地政府協調下,新近成立的小微企業信用聯盟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聯盟運作中,政府出資2000萬做風險補償資金,臨商銀行為聯盟里50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最高貸款規模可達2億元。這樣,萬德公司不用抵押和擔保就可以拿到流動貸款。
臨商銀行沂水支行副行長 孫勝洋:也為我們銀行降低和化解風險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今后我們將在聯盟內的企業之內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助推小企業不斷壯大。
優化信貸結構,用好增量資本,盤活存量資本,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這是市場經濟的必然選擇。在國家出臺了包括發行企業優先股、拓寬保險資金運用等金融改革"10條措施"后,下半年山東也將在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搭建中小微企業融資平臺等方面邁出更大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