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青島即墨區通濟街道南山東村的劉西一,是一名90歲的退伍軍人,曾先后在江蘇、西藏、廣東、云南等地參與戰斗,并榮立一、二、三等功。多年來,他始終以老兵身份做表率,將群眾的困難視作自己的困難。誠懇樸實,愛黨為民,這是劉西一的人生寫照。

  90歲的劉西一曾在剿匪作戰中榮立一等功。

  剿匪作戰中

  擒獲敵方重要首領

  1929年,劉西一出生在青島即墨的一個貧農家庭,是家里的第二個兒子。14歲時,哥哥被國民黨抓壯丁入伍,家里為留下更強壯的孩子,便用瘦小的劉西一將哥哥換了回來。“當時我年紀小,個子矮,訓練的時候不達標,經常挨打,還因受罰吃不飽,就不愿意跟著國民黨了。”劉西一說,后來自己跟同村一個有同樣境遇的老鄉找機會悄悄逃回了家。

  1949年,年僅20歲的劉西一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成為一名機炮連戰士。1951年,劉西一趕上了剿匪作戰。“之前領導早已向我們描述過敵人的便衣打扮,當時有四名敵人外出吃飯,我在樹林里蹲著,發現其中有一人的帽子很奇怪,穿著打扮不像普通老百姓,基本上就鎖定目標了。”經過一番搏斗,劉西一終于制服對方,但在戰斗過程中被敵人咬了一口,他忍著痛把敵人的手槍奪下。

  后來,劉西一得知,當時擒獲的那個人是敵人的重要首領,因此,劉西一在此次作戰中榮立一等功。如今,曾經與敵人搏斗留下的疤痕在老人的右手上依稀可見,可每當談到這個榮譽,他總是擺擺手說:“能夠成功將其抓獲,還是靠大家的齊心協力。”

  服役期間,劉西一曾擔任解放軍的機炮連炮長,跟隨部隊先后在南京、西藏、廣東、云南等地參與戰斗,分別在廣東戰斗、云南行軍和剿匪作戰中榮立一等功,還榮立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

  人工挖掘搬運

  雨中搶修道路

  1955年1月,劉西一退伍。回到老家即墨南山東村后,他不求名利、不要求安排工作,默默無聞參加生產建設。他先后任營上公社16區區長、治安主任,南山東村黨支部副書記、組織委員、青年團委書記、民兵連長,帶領鄉親艱苦奮斗,曾多次受鎮縣嘉獎好評。經過不懈努力,南山東村從吃不飽穿不暖的貧困村變成了讓人羨慕的小康村。

  1955年4月,面對喝水難的問題,身為治安主任的他帶領150余名鄉親興建水利設施,挖機井,挖水庫。由于沒有機械,就靠著炸藥開掘,人工挖掘搬運。“我們每天天一亮就走,干到黑天再回來,最后村民都到坡里去住了,就這樣整整干了3年,打了十多口水井,建了兩個水庫。”劉西一說。

  出色的領導能力和吃苦奉獻的精神讓劉西一脫穎而出,當選為南山東村副書記。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剛上任不久便號召全體村民投入修路建路的工程中來。群眾有疑慮,他便率先示范,奮斗在修路的第一線,與村民同吃同住,為鄉親鼓勁加油。他說:“村莊條件有限,那就先修出一條土路來,總比無所事事的強。”經過近一年的努力,村莊有了與外界聯通的紐帶,而劉西一在大雨中搶修道路、疏通泄洪的身影也深深印在了鄉親們的心里。

  在村里德高望重

  人們愿意聽他說兩句

  后來,上了年紀的劉西一也從一線上退下來,開始了晚年生活。他又將與人為善、尊老愛幼、樂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優秀品質帶到處理村莊瑣事中來。在他的心里,作為一名村干部,作為一名退伍解放軍戰士,群眾的事就是天大的事,群眾的困難就是自己的困難。

  誰家有難事,他第一個伸手幫忙,當鄉親們送上雞蛋、饅頭表示感謝時,他總是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凡是鄰里間找他幫忙的,鄰里家的矛盾,別人不愛管的或者管不了的,他都主動上門當起了“和事佬”。由于在村里德高望重,人們都愿意聽他說兩句。他的耐心勸說,往往能夠消除隔閡與矛盾,讓南山東村和諧安寧。

  “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是劉西一的座右銘。時代在發展,2018年,南山東村也進入了拆遷的規劃中。在大部分村民猶豫遲疑甚至存在抵觸情緒的時候,劉西一第一個在拆遷協議書上簽字。他說:“我擔任過村干部,就要做群眾的表率,第一個響應國家的政策。”后來,由于南山東村臨近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土地慢慢升值了,拆遷后的村民對此笑得合不攏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