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濟南,這座千年文化古城,在內陸城市中第一個自開商埠。然而今天,這個曾經有著濃厚重商文化和開放基因的城市正面臨著首位度低、輻射力弱,與相鄰省份相比標兵漸遠、追兵漸近、亟待突圍的窘境。
濟南強,山東強。痛定思痛,濟南謀變。南方考察、省會戰略、四個中心、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一場新時代的“濟南戰役”全面打響。三年來,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和魄力,濟南咬定發展不放松,實現了“一年有勢頭”“兩年有看頭”“三年有突破”,高質量發展全面起勢。
“三年有突破” 濟南高質量發展全面起勢
突破,是三年來濟南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四個中心”建設,歷經2016年“一年有勢頭”、2017年“兩年有看頭”之后,終于實現了2018年“三年有突破”。剛剛過去的2018年,濟南順利躋身“全球二線城市”,進入亞洲城市50強排行榜,在改革熱度指數排名中位居全國第5位,濟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已全面起勢。
2018年,濟南市GDP增長7.4%,達到了7856億元,總量躍居全省第2位,在全省的首位度持續提升,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濟南在高質量發展上實現了“三個千億”的新突破:浪潮集團銷售收入過千億元、中國重汽銷售收入過千億元、高新區生產總值過千億元。此外,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和高端裝備兩大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3000億元,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占據山東省半壁江山。
新年伊始,萊蕪區、鋼城區正式掛牌,濟南發展翻開新的一頁。在此之前,濟南已形成“東拓、西進、南控、北跨”的城市發展戰略格局。從“大明湖時代”到“黃河時代”,濟南城市發展空間布局迎來歷史性巨變。目前,準備讓黃河穿城而過的濟南,正瞄準制約城市空間發展的交通瓶頸問題,同步推進“三橋一隧”跨黃河橋隧工程建設,最終形成26座跨黃通道,讓黃河變成“城中河”。隨著立體交通網的構建,一個大路通南北、大河貫東西的國際化大都市正崛起于京滬之間。

2018年,濟南共舉辦高端峰會、論壇、大賽35場,同比增長600%,活動數量和質量均創歷史之最。因為有了這些活動,一大批國內外企業家、高端人才在世界地圖上“標注”濟南,也“愛上”濟南。在中國體改研究會發布的省會城市改革熱度指數中,濟南位于北京、重慶、上海、成都之后排名全國第5位。最新的《世界城市名冊2018》將濟南列為“全球二線大城市”。 |
回首三年改革路 破立之間的考量與啟示
——格局之變:打開視野、直面差距、知恥后勇
2017年5月初,濟南市黨政考察團先后到杭州、合肥、鄭州三市考察。濟南的黨政干部們一次次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同為省會城市,為什么差距這么大?與南方先進地區相比,濟南的干部視野窄了、路子慢了、作風虛了。
反躬自省的不止是濟南。2018年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動員大會勇于自曝家丑,在全社會掀起一場反思過去、直面差距大討論。7月5日-8日,山東省黨政代表團一行50余人,赴江蘇、浙江、廣東三省學習。一路學習,一路思考,一路討論,大家紛紛表示,所見所聞讓人“眼熱、臉紅、心跳”,心中那股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危機感更強烈了。2018年10月30日,濟南市黨政代表團再次踏上南下的旅程,赴對標城市深圳學習考察。
知恥而后勇。經過一番“推門開窗”的對標考察,一股“讓實干者實惠、為擔當者擔當”的實干之風撲面而來。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前后,濟南以及山東重整行囊再出發,敞開心扉再開放,足見齊魯文化的開放包容。
——藍圖之變:抓好頂層設計,高質量繪制省會發展藍圖
對標先進,解決了“學什么”的問題,接下來就是“怎么干”。經過精心謀劃,濟南市領導班子將未來五年發展的總體目標定位:率先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確立全國重要的區域性經濟中心、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地位,基本建成與山東經濟文化強省相適應的現代泉城。濟南未來的發展框架為:“一主一副,五大次中心,十二個區域中心,加兩個衛星城”。“四個中心”的總目標和“東拓、西進、南控、北跨”的城市框架更加明晰,一幅“聽得見泉水叮咚、看得見一城山色”的美好藍圖引人入勝。
“突破濟南”就是“突破山東”。與此同時,山東省委省政府也密集調研濟南省會城市發展和新舊動能轉換工作,鼓勵濟南敢于善于先行先試,堅持高眼界、高標準、高要求,按照“世界眼光、國際先進、國內一流”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真正把濟南建成一個融歷史文化和現代大都市為一體的“大強美富通”現代化省會城市。
在諸多藍圖的頂層設計中,“敢想敢干”成為濟南鮮明的底色。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區域經濟所所長高福一說,長期以來,很多人認為黃河是濟南邁不過去的一道鴻溝。在這一觀念影響下,濟南城市發展空間長期受天塹制約,形成了以大明湖為中心,東西狹長、南北短促的帶狀格局。
濟南濟南,越擠越難。只有跨過黃河去,才能“解放”全濟南。走出“大明湖時代”,新濟南要轉身擁抱一個跨越發展的“黃河時代”,這是新時代的呼喚與選擇。
——作風之變:咬定目標,一以貫之,一張藍圖繪到底
對濟南,對山東而言,最缺的不是規劃,而是一以貫之、一心一意、一代接一代干下去的精神與韌勁。反思濟南這三年,“四個中心”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也正是得益于咬定目標不放松,秉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毅力和恒心。
濟南區域性產業金融中心建設過程便是一個生動的詮釋。
據濟南市金融辦主任張華介紹,濟南真正將金融業作為支柱產業發展、將金融中心提高到戰略層面考量是在“四個中心”提出之后。在這一戰略實施中,為了與其他城市差異化發展,濟南根據自身特色,進一步將“金融中心”修正為“建設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金融中心”。隨后,陸續制定三年行動計劃,出臺“金九條”等一大批扶持政策,舉辦產業金融論壇,打造國際影響力。圍繞“產業金融中心”,濟南一步一個腳印。到2018年,濟南金融發展的首位度進一步提升,推動建設“一軸雙核”國際金融城,產業金融中心的雛形已基本形成。
隨著金融業集聚度的提高,在“物理變化”之外,產融一體的“化學反應”也悄然發生。
2016年7月,伴隨著中央商務區的建設推進,濟南市歷下區組建歷下控股集團,作為集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棚改舊改、投資融資為一體的城市運營服務平臺。當年9月,為服務于濟南市區域性科創中心和產業金融中心建設,歷下控股在中央商務區內投資運營濟南科技金融大廈,探索科技金融服務模式。但隨后發生的奇跡讓歷下控股集團董事長劉思廣都直呼“想不到”。 |

濟南中央商務區國際金融城4-36地塊規劃效果圖
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濟南科技金融大廈的運營團隊迅速打造起具有濟南特色的科技金融創新服務體系、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和園區運營管理體系。其中,他們探索出的“評-保-貸-投-易”五位一體服務體系,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成為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濟南方案”。據大廈運營方——濟南科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義開介紹,他們還同時搭建了“微軟濟南孵化平臺”“高層次人才加速器”“亞信產業互聯網研究中心”和“山東新舊動能轉換創新中心”。
“目前我們正在與章丘區共建‘明湖科技谷’項目。”李義開說,該項目由歷下區負責運營,章丘區提供土地,主要承擔科金大廈孵化項目的落地。濟南產業金融中心建設的 “飛地經濟”模式就此誕生。
人到半山不停步 船到中流當奮楫
如果從“突破山東”這個維度看,濟南的發展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績,但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未來幾年才是真正的挑戰。
高福一認為,當前濟南城市框架已經拉開,高鐵、機場、地鐵等基礎設施加速建設,營商環境明顯改善,一個“強省會時代”即將到來,濟南蓄勢待發的條件比任何時候都好。要珍惜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把“規劃圖”變成“施工圖”,實現從“突破濟南”到“突破山東”的華麗變身。
——頂層設計,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隨著版圖進一步擴大,城市框架拉開,進一步謀劃好城市布局極為重要,甚至比萊蕪的劃入意義更大。
比如創新谷的建設。該項目位于長清區,由高新區管理,計劃打造成濟南市建設創新型城市和軟件名城的主要載體。雖然有大學城作為依托,但當地屬于落后地區,現有的山東師范大學、齊魯工業大學、山東交通學院等高校,數量雖多,但科研支撐能力還存在很大差距,長遠發展的后勁不足。
而萊蕪濟南區劃調整后,如何實現“1+1>2”甚至“>3”,要深入分析萊蕪的產業特點,重點發揮其生物制藥等領域已有優勢。區劃調整,不僅僅是“物理變化”,要迅速產生“化學反應”。
“做‘大’濟南,首先要體現在經濟體量、總量的不斷擴大,不斷增強。”濟南市長孫述濤說,濟南萊蕪區劃調整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立足全省發展大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深刻把握區域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重大科學決策,對于做大做強省會具有里程碑意義,必將推動省會建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同時,濟南在北跨等戰略實施中要做好產城融合“大文章”,要研究如何發揮產業優勢。重點龍頭企業的產業配套問題,要給予高度重視。
2017年,科技部出臺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明確了創新平臺的重要作用。濟南的問題在于,有企業而缺少本地產業配套,像重汽、浪潮的很多配套產業都分布在南方。本土龍頭企業缺配套,新引資項目更是如此。位于濟南高新區的德國費斯托全球生產中心一期項目已經投產,二期項目正在緊張建設。二期項目建成投產后,年產值將達到55至60億元。據項目總監尹立云介紹,目前公司所需要的零部件供應商基本全部來自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濟南本土供應商幾乎為零。他們也非常期望,未來企業也能在濟南、在山東實現本地化采購與生產。
——一以貫之,務必保持戰略定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從某種程度看,山東之所以落后,最大的問題就是規劃和政策不能一以貫之,總是調整太快。
早在2003年,省里就明確提出高新技術、民營經濟和外經外貿是山東經濟發展三大重點。如今看來,這一論斷仍不過時,但可惜沒有牢牢抓住不放,久久為功。一個戰略要執行下去才有價值,否則毫無意義。反觀鄰省江蘇,他們提出了工業振興八大工程,并持之以恒,一直干下來成果豐碩。
——變劣勢為強勢,變優勢為勝勢
從全國來看,山東產業體系完備,有15個城市躋身全國百強城市行列。山東的優勢也是濟南的優勢,要發揮好其中的創新資源優勢。
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要借鑒深圳產業園區和集群發展經驗,不能單純依靠單個企業的投入和土地、資本等傳統要素,要從全省戰略層面建設一批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領域的研發服務平臺,重點突破公共性、關鍵性技術領域。不能再走“撒芝麻鹽”的老路,政策要重點突破、有的放矢。比如數字經濟方面,濟南已經具備很好的基礎條件,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對全省信息產業的發展有很強的示范作用。
同時,要注意不能只看硬件建設,還要拼軟件,發揮平臺的作用。歷下控股集團旗下的濟南科金大廈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范例。
在招商引資方面,不僅要看首期規模,還要看后期成長,才能實現從“引進一個企業”到“引進一個產業”的質的飛躍。
在創新創業方面,培育本土企業,從小抓起,避免大的引不來,小的沒抓好。突破濟南,關鍵在人。濟南的長足發展,既要有“店小二”,有“李云龍”,更需要“挑山工”。在人才引進和培育方面,要有頂層設計,建立人才的培養、引進、使用、激勵機制,選拔一批有開拓創新意識的干部。(陳川 張啟倫 李宛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