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這位“大奸臣”的墓,為何要被地方政府大事重修?
摘要:“不管蔡京如何聲名狼藉,至少他是歷史名人,名人具有名人效應,把他的陵墓打造成文化旅游景點,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原來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墓還是有杜墓齊墓張墓等“正面人物”所不“具有”的特殊“效應”呢!所以一邊破敗荒涼,一邊要大事重修啊!

題圖說明:位于西安的唐代詩人杜牧墓已成為菜地 題圖說明:位于西安的唐代詩人杜牧墓已成為菜地
你一定讀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晚唐名句吧,你也許會熟知寫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大詩人杜牧吧?那么杜牧的歸宿在哪里呢?他身后千年的“哀榮”又在何處呢——就在這幾天,一批唐詩專家專程趕去杜牧墓地,欲研討杜墓的保護,才親見這里只是一片殘敗荒涼的低洼菜地。多年之前,因為下了數天陰雨,為了用干土給生產隊飼養室墊圈,就挖掉了墓土,后來村民又不時挖土蓋房,7米多高的杜墓便被挖平,如今只剩下一個方坑,令人嘆息不已。
其實這樣的“殘敗荒涼”,絕不止一個杜墓——杜牧算是個古人,丟丟棄棄也罷了,就是近現代的名人墓冢,又是什么境況呢?大家還記得前幾年齊白石后人決定遷大師之墓的事兒吧,什么原因呢?因為齊墓不但“周圍環境嘈雜”,墓碑布滿黑色污垢,碑上還貼滿尋租的小廣告,更有甚者,幾乎要成為行人的“便溺之地”——雖然墓邊貼了“禁止在此大小便”的告示,但走進墓地,仍然聞到撲鼻的異味。齊墓的不得不遷走,當然自有種種原因,但這一股“異味”,尤其是“屢遭不文明行為破壞”,卻是一個要因。
我們不要忘記多年來張季鸞墓的教訓——這位《大公報》的創始人,這位被譽為“文壇巨擘、報界宗師”的近現代新聞家、評論家,其墓地也滿目瘡痍、一片狼藉,原來40畝的墓園,被蠶食得只剩一方坡地,近處養豬坊惡臭沖天,磚瓦廠火光熊熊,比起齊墓來,更是破敗不堪。好在近兩年實在“看不下去”了,才把它遷至榆林,總算有了一個歸宿之地。
現在不是到處打名人牌嗎?沒有名人,七拉八扯造也要造一個出來,為什么放著真正的名人就讓他“一片破敗”呢?這里的緣由,誰也說不清楚,但有一條值得“奇怪”,這就是杜牧也好,齊張也罷,都算得“沒有爭論”的歷史人物吧,似乎并引不出奇特的“興趣”。那么什么“興趣”呢?這就是對于反派人物的“莫大興趣”——比如說近年以來,東部某地,要重修蔡京之墓,挖地30畝,耗資千余萬,以便作為“景點”進行“開發性保護”!
蔡京是什么人,這問題也沒啥爭議。這個官居太尉和太師的北宋權相,是歷史上有名的奸相,而且“以貪瀆聞名”。無論是歷史還是小說,都曰其“大奸大貪”,皇皇《宋史》,列其入《奸臣傳》,而《水滸》中吳用們劫取的“生辰綱”,那十萬貫金銀寶貝,不就是他的女婿梁中書奉他做壽的民脂民膏嗎?所以后人將其與秦嚴并列為“三大奸相”。這樣一個大反角,為什么要給他重修墓園,因為“不管蔡京如何聲名狼藉,至少他是歷史名人,名人具有名人效應,把他的陵墓打造成文化旅游景點,有利于促進當地旅游產業的發展”。原來如此。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墓還是有杜墓齊墓張墓等“正面人物”所不“具有”的特殊“效應”呢!所以一邊破敗荒涼,一邊要大事重修啊!
網友嘗曰,重修蔡京墓的話,那么“修復秦檜墓也不遠了”,其實前幾年某市發掘南宋古墓一座,急忙認定為秦檜墓,后來發現是個空穴,又說是秦檜疑墓,到后來又發現女人頭發一縷,便斷定為秦氏愛妾之墓。總之是“咬定秦檜不放松”,總之要與這個大反角扯個干系。有識之士曰,如果真有秦檜之墓“被發現”,恐怕真不是“征地30畝,耗資千余萬”的事兒啦,至少不會讓它像杜牧之墓一樣變為一片“低洼墓地”中的一個荒涼“方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