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劇,又名“化裝揚琴”、“琴戲”,流行于山東和江蘇、安徽部分地區,起源于山東以北黃河三角洲,由山東琴書演變而來,迄今有100年歷史。山東省東營市是呂劇的發源地,東營區牛莊鎮時家村(原屬廣饒縣)民間藝人時殿元等是呂劇的主要創始人。最初的呂劇班大都走鄉串村,演出于田間地頭,影響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臺。1953年山東省呂劇院成立之后,才使呂劇成為遍及山東、享譽全國的劇種。
呂劇音樂是在從民間俗曲演變而來的“坐腔揚琴”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成。其最為突出的特點是: 既是“戲曲”又是“曲藝” 。其唱腔以板腔體為主,兼唱曲牌。曲調簡單樸實、優美動聽、靈活順口、易學易唱。基本板式有“四平”、“二板”(包括“垛子板”和“流水”)、“娃娃”三種。 呂劇的伴奏樂器分文場和武場。文場主要樂器是墜琴、揚琴,其次為二胡、三弦、琵琶、笛子、嗩吶等,可視劇情酌情增減。新中國成立
呂劇后又增加了一些西洋管弦樂器。伴奏多采用“學舌”(對位)形式。如二板伴奏模仿唱腔一句,四平伴奏模仿唱腔的下半句或尾腔。武場伴奏樂器主要有皮鼓、板、大鑼、小鑼、大鐃鈸、堂鼓、打鼓等。鑼鼓經均自京劇等劇種吸收。
呂劇的演唱方法,男女腔均用真聲為主,個別高音之處則采用真假聲結合的方法處理,聽起來自然流暢。呂劇的唱腔講究以字設腔,以情帶聲,吐字清晰、口語自然。潤腔時常用寫滑音、顫音、裝飾音,與主要伴奏樂器墜琴的柔音、顫音、打音、泛音相結合,以及上下倒把所自然帶出的過渡音、裝飾音渾然一體,使整個唱腔優美順暢。
呂劇使用的語言屬北方語系的濟南官話。其重字規律和讀音咬字方法都與普通話多有近似之處。呂劇傳統劇目的舞臺道白,是以濟南官話為標準的基礎上偏重于上韻;而現代戲的道白則直接使用濟南官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表演中,呂劇善于運用通俗易懂、形象生動的群眾語言作為劇詞,并以此來塑造人物形象。
呂劇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定名的新劇種,但其表演藝術形式卻經歷了長期的發展歷程。早在
北京市呂劇團清代中葉,山東南部農村就出現了一種名叫“小曲子”的小曲連唱體曲藝形式。因其主要伴奏樂器為洋琴(洋琴),故又稱“揚琴”、“洋琴”。歷史上揚琴曾廣泛流行于古黃河下游地區的河南、江蘇、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以及東北的個別市縣。在山東最先流傳于魯西南,并逐漸向北(濟南及惠民地區)、向東(青島、煙臺)延續擴展,約有二百年歷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不同地區的語言、風俗的影響,逐漸形成為南路、北路、東路琴書三大流派。各自叫法也不盡相同,如東路琴書藝人商業興自稱本路琴書為“改良揚琴”;北路琴書創始人鄧九如自稱“文明揚琴”。到一九三三年鄧九如在天津電臺播音時,才定名山東琴書。
光緒初年,廣饒縣(舊稱樂安)北部一帶的農民,為躲避災荒,常隨身攜帶墜琴、節子板等樂器,外出賣藝求生。開始以唱琴書小段為主,或順口編些有趣的故事,邊耍邊唱。后來,他們不斷吸收戲曲唱腔和民間小調來豐富自己的表演內容和形式。如東寨村的張蘭田、張志田兄弟倆,就曾去安徽風陽拜師學藝。當地流行的鳳陽歌對琴書的表演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藝人們在長期的演唱實踐中,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形式。一些擅長唱工的藝人,在長期的表演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唱腔特點。如廣饒縣西商村的藝人商業興和妻子關云霞,長期在煙臺、青島一代演唱,逐漸形成自己的演唱形式,成為東路琴書藝術的代表人物;而擅長人物表演的藝人,則致力于創造新的表現形式來吸引觀眾。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冬,以東路琴書藝人時殿元為首的同樂班,嘗試著將《王小趕腳》改為化妝演出,用竹、紙、布扎成驢形,加以彩繪,一演員身綁彩驢,做騎驢狀;一演員執鞭趕驢;另有藝人操墜琴、揚琴、竹板等樂器伴奏,演員在音樂聲中載歌載舞。此種表演形式別開生面、生動活潑,初次演出便獲成功。由于《王小趕腳》首次采用驢形道具,群眾又稱此類戲為“驢戲”。此后,時殿元又陸續將一些琴書篇目改為化妝演出,所到之出,表演深受群眾喜愛。
在常年的流動演出中,化妝揚琴藝人經常和京劇、五音戲、河北梆子等劇種的班社在同一集鎮演出,甚至出現“兩合水”、“三合水”(兩個或三個不同劇種同臺演出)的情況。這種演出方式對促進化妝揚琴在劇目、表演、唱腔、舞臺裝扮、音樂等方面與其他劇種的借鑒融合和創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其逐漸從簡單的化裝演出發展成為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演出的劇目也從“對子戲”、“三小戲”擴大到本戲和連臺本戲;演出的場所也由盤凳子到進入茶園、劇場。1917年(民國六年),由廣饒縣化妝揚琴藝人張鳳輝等人組成的車里班首先進入濟南市演出。此后,不少劇班也紛紛進入濟南城表演。有的班社還經常到煙臺、青島甚至東北的大連、長春、哈爾濱等城市演出,進一步擴大了該戲的影響。當時較有影響的班子有黃家班、父子班、同樂班、慶和班、共和班等。
抗日戰爭爆發后,該劇種陷入困境。原在濟南城演出的劇團也因演出每況愈下,導致班社萎縮,藝人生活難以為繼。多數藝人返回家鄉,剩下的藝人湊成一個“義和班”維持演出,勉強度日。抗戰勝利后,演出狀況并未好轉,反而愈加蕭條。“義和班”也于1946年末解散,藝人被迫改行,另尋出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化妝揚琴劇種獲得了新生。從1950年起,山東省文聯地方戲曲研究室組織對本省地方戲曲藝術進行了發掘、整理、試驗、推廣,并以化妝揚琴作為改革的重點,選擇《小姑賢》為實驗劇目。此后,藝人們向山東梆子學習,演出了《藍橋會》。在學習傳統劇目的基礎上,又將現代題材的小說《李二嫂改嫁》改編演出。這期間,由義和班改組成的濟南化妝揚琴劇團也編演了《張大有被騙》、《王秀鸞》等戲,打開了呂劇現代戲的大門。這些改編劇目的上演使化妝揚琴的影響日益擴大,并涌現出郎咸芬、林建華、王俊英等一批著名演員。1953年山東省呂劇團成立后,繼續進行劇目的改革創新工作,先后整理加工了《姊妹易嫁》(《逼婚記》)等傳統劇目,編演了《光明大道》等現代戲。1954年,在華東區戲劇觀摩會演上,《李二嫂改嫁》、《光明大道》、《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分別獲獎。《李二嫂改嫁》和《借年》于1957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成黑白影片;《兩垅地》于1965年由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攝制成黑白影片。
“文化大革命”期間,呂劇被禁演。1976年以后,呂劇復興。《半邊天》于1976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影片;《逼婚記》于1979年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攝制成彩色影片;《張王李趙》于1982年獲全國劇本獎。
1979年,廣饒縣呂劇團、墾利縣呂劇團開始上演傳統劇目。1982年,廣饒縣呂劇團為配合計劃生育宣傳趕排新劇《合家歡》,在縣內外巡回演出。1987年,利津縣京劇團更名為利津縣呂劇團。1984年,東營市文化局組織部分文藝工作者,專門開展呂劇研究,深入農村走訪老藝人,搜集史料。1985年冬,召開“呂劇史料座談會”,邀請20多名呂劇老藝人參加。1986年春,又邀請14名老藝人進行仿演錄像。在此基礎上,于1987年編纂完成《東營市呂劇音樂集成》書稿,于1988年底編纂完成《呂劇起源與發展東營市史料匯編》。這兩部書稿是呂劇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在編纂過程中,得到山東省文化廳有關領導、 山東省呂劇界許多專家和名演員 (如李漁、郎咸芬) 的熱情指導與幫助。1991年3月5~8日,舉辦“東營市首屆呂劇匯演”,全市有8個代表隊、240人參加,分專業和業余兩個組進行匯演,演出新創劇目12個。1994年,以廣饒縣呂劇團為基礎,成立“東營市呂劇團”。至1995年底,全市先后有15名呂劇演員獲省優秀演員稱號。
呂劇知識
板式
四平、慢四平、快四平、反四平、二板、慢二板、反二板、二平、反二平、二六、反二六、六水、反流水、散板、反散板、尖板、搖板、回龍、娃娃腔(又名娃娃調)、鳳陽歌等。
曲牌
曲牌多數來自“山東琴書”明清以來的民間小曲,娃娃腔、蓮花落、羅江怨、疊斷橋、呀二喲、靠山調、普
呂劇地錦、想思、打茶文、亂彈、樓上樓、呀兒僧、上合調、迎春調、小上墳、慢鳳陽歌、鳳陽垛、打棗竿、陰陽句、(又名樓上樓)、后娘打孩子、大漢口、漢口垛、(又名上合調)、下合調、畫扇面、絲羅扣等。
吹打曲牌
迎賓、送客、祝壽、擺宴、拜堂等曲牌。
樂器
四大件:墜琴(主弦)二胡、洋琴、三弦(現一般用琵琶)。其他:高胡、古箏、笛子、笙、竹笛、長 笛、嗩吶、海笛(小啦叭)、大提琴、電子琴、貝司等。
打擊樂器:板鼓、板、堂鼓、定音鼓、大鑼、小鑼、湯鑼、鈸、荷葉鈸、小鈸、蘇鑼、木魚、梆子、碰鈴等。
鑼鼓點:(也叫鑼鼓經)一擊鑼、陰鑼、四擊頭、大鑼垛頭、小鑼垛頭、叫頭、回頭、沖頭、快沖頭、收頭、鳳點頭、帽兒頭、住頭、抽頭、長垂、慢長垂、快長垂、串垂、亂垂水底魚、一封書、紐絲、滾頭子、撲燈蛾、緊急風、、絲鞭、望家鄉、崩登倉、八打倉、扎多衣等
行當
呂劇的行當比較簡單:生行有:老生、小生、小生又分:窮生、(飄帶生)、短打、武生等。
旦行:旦行也較簡單,有:青衣、花旦、閨門旦、小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騷旦、潑辣旦
凈行:一般為“花臉“為主。
丑行:俊丑、小花為主。
聲腔
有:大嗓、嗓小、二本嗓、真聲、假聲、真假聲、云遮月、潤(念YUEN)腔、行腔、拖腔、塌中、走調、跑調、不搭調、冒調、荒調、涼弦、走弦、跑弦、不復弦、強板、撤板、頂板、閃板、過板、俏板、丹田音、嘎調、平聲、仄聲、合轍、押韻、氣息、換氣、偷氣、存氣、氣口等。
服裝
水衣子(也叫溻褂子):演員穿服裝(戲裝)以前,貼身穿的一種開大巾上衣,是保護戲裝用的,一般是用棉白布做成,也有用油布做成,是為演員出汗保護戲裝用的。
竹衣子:用細竹節穿而成的一種上衣,一般劇團沒有,唱角用的,在胖襖外,為的是保護服裝,一般為:蟒和道袍之用。
胖襖(墊肩):是生行演員,扮演古裝戲時,為了體形的美觀大方好看,穿的一種用棉花白布做成的上衣。
大襪子:是用白布做成的一種長筒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