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樂舞文化,尤其是豐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間舞蹈,源遠流長,風采獨具,是中華民族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山東秧歌”是中華民族樂舞文化史上的一朵絢麗多姿的奇葩,在中國民間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山東秧歌具有突出的地域性,從分布情況看,以魯西、魯北和膠東半島流傳最盛。據不完全統計,山東省不同種類的秧歌約有30多種,秧歌的總體風格相對統一。表現形式大致分為地秧歌、寸秧歌、蹺秧歌三種,其中蹺秧歌歷史最久、分布最廣,表演形式簡單。寸秧歌象征四十年代以前女人的小腳,四十年代以后逐漸消失,大部分轉化為地秧歌。地秧歌表演形式豐富,群眾參與范圍廣,角色扮演可分老中青少等,一般是高蹺與秧歌融為一體對應表演,并能扮演歷代英雄人物及體現民俗風情的片斷。其中最主要的有“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秧歌”,被稱為山東“三大秧歌”、“山東三大民間舞蹈”。其總體風格男性粗獷豪放盡現陽剛之氣、女性嫵媚柔韌富有含蓄之美。
熱烈火爆的鼓子秧歌
“鼓子秧歌”最早叫“打鼓子”,亦稱“大鼓子秧歌”、“跑秧歌”等。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稱之為“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廣泛流傳在以商河縣為中心的惠民、樂陵、陽信、濟陽、臨邑等縣市,主要角色有傘、鼓、棒、花四種,這四種角色是以演員所用的道具命名的。其中花為女角,傘又分丑傘和花傘,丑傘多扮作老漢形象,花傘多扮作青年,丑傘中的第一和第二把傘既是演出的組織者和指揮者,又是領舞者;鼓是鼓子秧歌表演的主力,人數最多且由男性青壯年扮演;棒一般由青少年扮演;花又稱拉花,有地花(不踩蹺)和蹺花(踩高蹺)之分,多由少女扮演。除以上四種角色外,還有一種丑角,亦稱“外角”,可扮成各種滑稽角色,一般不在正式編制之內,要根據是否有能力扮演這種角色的人才而定。鼓子秧歌的各種角色在人數搭配上沒有統一規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種類型,大型一般在90人以上,70人左右為中型,50人左右為小型。增加角色必須是偶數和它的倍數。如傘的基數為4,就以4的倍數遞增。鼓的基數是8,就以8的倍數遞增,其他角色依此類推。為了保持鼓在秧歌中的主導地位,鼓必須多于傘的兩倍以上。
秧歌隊可定點表演,也可在行進中表演。當地稱“街筒子”,又叫“串街”或“行程”。秧歌隊按照樂隊在前開路,傘、鼓、棒、花隨后的順序排成二路或三路縱隊在行進中表演,當全部頭傘進至街中心成一列并交換位置穿插隊形以及所有角色做起各自的動作時,“串街”“行程”的表演就此達到高潮。接著進入預定表演場地進行定點表演。定點表演的第一表演段就是秧歌的主體部分“跑場子”,亦稱“跑花場”。跑場子共分三個表演段層來完成。首先表演“打場子”。打場的方式各種各樣,一般有武術、高蹺、舞獅子和滑稽丑角表演,目的是擴大演出場地。接下來是打擊樂隊居場地正中偏后位、秧歌隊面向樂隊大鼓演出的“按場”。按場又分文場、武場、文武場三種。文場即變換隊形圖案的“跑”,全體隊員按照圖案的表演路線快速穿行,交叉動作間隔均勻、有條不紊,跑動時腳下生風。武場主要表演“打”,即隊員按照規定的路線原地或走動做有氣勢、有夸張、又勇猛的各種武打動作,一般常以優秀的舞蹈組合為 主要表現手段。如:“金龍盤玉柱”、“嘶馬蜷啼”、“八條街”等。文武場則是穩中有動、時起時伏的表演在一個場景中交替運用,其目的是為了營造氣氛。最后則是收場,也叫“剎鼓子”,即當秧歌隊最多跑十幾個、最少跑5個圖案時由頭傘示意收場,停止表演。整個跑場子的過程一般按照文場——武場——文武場的順序組合反復,其節奏有快有慢,氣氛上對比鮮明,情緒上有張有馳,效果醒目。
由于鼓子秧歌中的角色不同,所用的道具也就不同,這就形成了鼓子秧歌動作的豐富性和風格的多樣性。表現莊重風趣、老當益壯的老生形象的丑傘,是秧歌隊的領頭人。丑傘左手握傘,右手握系著銅鈴的撥槌,表演動作外推走下弧線,有“韌勁”,給人舒展圓潤之美感。以領花而得名的花傘是代表青年人形象的。傘的握法與丑傘相同,右手握系著紅綢的響鈴,第一拍右手向右斜前方做外翻花動作,后三拍收回身后,整個動作挺拔,充滿陽剛之氣。“鼓子”的角色是表現強健威武的中年男性形象。他們左手持鼓,右手握系著紅綢條的鼓槌,舞動起來強勁有力,用臂力把鼓掄起來,借腰的旋擰帶動上身,無論是做跳、轉、劈、蹲動作,都要先把鼓掄起來。“鼓”跑步要大,架子要低,抓地后蹬,跳時要直起直落如旱地拔蔥,蹲要沉穩如腳下生根,整體動作大起大落,粗獷凝重。“棒”表現的是矯健的男性青少年形象。其動作特征主要表現在上體挺拔,雙臂在肘的曲伸中由肩發力,兩棒相擊有上“挑”、下“蓋”、“左搓右擦”突出腕的運用,干凈利落的動作把健康向上、活潑好動的青少年形象表現得惟妙惟肖。“花”代表少女形象,花的道具即一條三四米長的彩綢和扇子、花枝,表演時左綢右扇或右綢左扇,左綢右花枝亦可,花的動作活潑優美,表現出少女們的性格開朗、活潑優美。鼓子秧歌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不僅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程式和藝術風格,同時還表現了民間藝人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藝德與情操。商河縣牛堡鄉楊廟村的韓振玉、惠民縣石廟鄉石廟村的王守忠、濟陽縣仁鳳鎮司家坊的司興尊、陽信縣勃李鄉張王莊的張如信4位德高望重的鼓子秧歌老藝人,均被當地尊稱為秧歌“博士”,他們虛心好學,勇于發展創新,以自己精湛的技藝獨樹一幟,并培養出三代頭傘。他們創編的秧歌場圖,流傳至今,深受喜愛。
優美俏麗的膠州秧歌
山東秧歌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還有膠州秧歌。“膠州秧歌”發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在山東即墨、黃島、膠南、高密等地區。膠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彎”、“扭斷腰”等名,建國后為了與其他地區的秧歌相區別,因主要活躍在膠州市郊范圍內而統稱為“膠州大秧歌”。膠州秧歌的演員基本編制為24人,如增加人數必須是雙數遞增,秧歌隊需有一至二人的組織領導者,負責全隊的事務,俗稱“秧歌爺”。還有一人由秧歌隊的教練或老演員來充任,叫“傘頭”。傘頭必須具有眼明手快、頭腦靈活、口齒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順口溜或說些吉祥話,語言必須風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隊還要有3至5人的教練,專管訓練演員并兼做演員。秧歌的角色分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種,一般每種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單數。翠花為青年婦女和姑娘,表演時動作大方、舒展,表現婦女的潑辣開朗大方、姑娘溫柔嫻靜的性格。小嫚為少女,表演動作天真、活潑、俏麗。鼓子和棒槌均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瀟灑詼諧,棒槌英武矯健。
膠州秧歌的音樂伴奏,一般用旋律優美、音調多變、節奏明快、鄉土氣息濃郁、羽調式的民間吹打樂。秧歌的音樂與舞蹈動作配合密切,音樂中用來表現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動律的附點八分音符貼切典型,音樂根據舞蹈情緒靈活運用,兩者在力度與速度上高度和諧統一。當今,膠州秧歌的獨特風格更加大放異彩,許多外國人專程來膠州學習秧歌,不少當地老藝人被請出去傳授技藝,更為可喜的是膠州秧歌已被編為藝術院校的舞蹈教材,成為全國藝術院校民間舞蹈的必修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