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壯年外出打工,老婦幼留守村莊。村里不是沒有了學校,就是雖有學校卻門可羅雀,家長不得不背井離鄉到城里陪讀。受城鎮化裹挾,鄉愁正在無可奈何中消逝,還有什么比這更讓人神傷的呢?
10月13日,山西日報刊登《張澤安:鄉賢回鄉報桑梓》,說的是一位老中醫離開家鄉25年后重歸故里,通過競選當上村委會主任,三年多已拿出100多萬元積蓄,不僅改變了村里的臟亂差,而且帶去了久違的人文氣息。
鄉賢文化,或可留住鄉愁。傳遞出這樣的積極信號,正是此文的深意所在。筆者同時注意到,關于鄉賢文化、鄉賢治村,已經受到有識之士乃至高層的注意。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收到一份 《關于在全國推廣鄉賢文化研究的建議》,提案人是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利萬集團董事長兼總裁王志良,希望向全國推廣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弘揚鄉賢文化的做法。
而在前不久召開的一次全國性會議上,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鄉賢文化根植鄉土、貼近性強,蘊含著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繼承和弘揚有益于當代的鄉賢文化,發揮“新鄉賢”的示范引領作用。
鄉賢在近代以前,曾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而鄉賢文化,則至今仍在鄉村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縱觀歷史,鄉賢從鄉村走出去后,總歸會被鄉愁牽引,或衣錦還鄉,或葉落歸根,成為鄉民津津樂道的榜樣、道德教化的楷模、社會穩定的力量。
今天,雖然農耕文明正被取代,農耕文化正在消逝,但鄉賢治村的現象、鄉賢文化的影響,仍然存在并不容忽視。他們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財富以及文化修養參與新農村建設和治理,用身上散發出來的文化道德力量教化鄉民、反哺桑梓、澤被鄉里、溫暖故土,對凝聚人心、促進和諧、重構鄉村傳統文化,同樣大有裨益。
建設新農村,物質滿足固然是基礎,但精神追求同樣不可忽視。所以,光有新房子還算不上新農村,光是有錢吃好、穿好、娶媳婦,也不是新農村。而學校變得冷清或被撤點、平常留不住年輕人、只有到秋收和過年才能熱鬧幾天,則更不是新農村。為什么擔憂留不住鄉愁?原因也正在這里。
張澤安回到村里三年多,清除掉了村里幾十年來積攢下的垃圾,在上面新建起文化活動廣場,還舉行了卡拉OK大賽;翻修了他上過小學的教室,新修了年久廢棄的水渠,拓寬并硬化了又窄又破的鄉村土路;不僅替村里還清拖欠的電費,而且義務給村民看病;既專心村務幫村民致富,也忙中偷閑練習書法……
遇到阻力,張澤安從不硬來。有人亂堆亂放影響通行,本來就很窄的巷子,因此連小平車都沒法通過。勸說無效,張澤安就叫人來評議,直到對方自覺理虧而讓步。有人亂搭亂建耽誤修路,張澤安也采取了很紳士的辦法去解決……
同樣是掏自己的腰包給村里辦事,但鄉賢就是鄉賢,沒有財大氣粗,不會盛氣凌人,更不是眼里只有物質而沒有文化。見賢思齊,只要鄉賢肯回到家鄉,哪怕什么也不做,只是舉手投足間發散出的文化道德力量,就足以對鄉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由此足見,鄉賢治村之于教化鄉民,鄉賢文化之于留住鄉愁,真的是效之顯矣,功莫大焉。只要假以時日,形成氣候,又何慮不能“看得見青山,留得住綠水,記得住鄉愁”呢?至于閻連科在《我與父輩》中感嘆的“只能回到記憶中的村莊”,自然也就成了另外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