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都是我們年輕時候的照片,那時候的老同學現在還保持一年一聚,這不!”67歲的劉精誠老人鼻梁上架著老花鏡,臉上的笑意掩飾不住。她手中是從年輕時至今多年的初中、高中同學合影,從黑白到彩色,從意氣風發到滿頭白發。
劉精誠老人家在曲水亭街,北走大明湖、南到芙蓉街,日日往來游客如織,正是從她家的老屋旁經過,她是土生土長的老濟南人。“我從小到大就在這,經歷的事也不少。”劉精誠小時候在濟南讀書、生活。她有一個哥哥,參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是全連唯一一個活下來的戰士。 1969年,她和同班很多同學下鄉改造,劉精誠被分到沂源,直到1971年才從鄉下回到城市。“回來之后覺得眼前的生活更該珍惜了,在鄉下是我的同學陪著我,克服了好些困難,我們的感情都很深。”
劉精誠老人說:“我的這些同學如今也都是很有本事哩!”她指著照片上的人,他們有曾擔任政府某廳長的,有企業家、大學老師、教委干部、藥廠黨委書記、電廠干部、針織廠干部、啤酒廠干部等,五花八門,但是正是在那個知識匱乏的年代里,那一批“知識分子”曾在祖國的經濟建設事業中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退休之后,劉精誠一到年下不忙的時候,就聯合當年班里比較要好的幾個同學湊其他同學前來聚會,每年春節,老同學們都會如約而至,“該喝酒喝酒,我上回一口氣喝了一杯都沒醉哩。”劉精誠老人喜上眉梢,“我們一群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可熱鬧了”。2014年春節前的聚會,一共到場53人,而他們的平均年齡已經逼近70歲。
“也有這兩年去世了的”劉精誠老人指著照片上的幾位老人說,“唉,那是個啥心情,生老病死唄。”談到現在的生活,劉精誠老人摘下了眼鏡:“現在的日子沒啥可說的,能樂呵就樂呵著,老有所樂。”
如今,老人的女兒出國深造,老人清閑的日子自有樂趣所在。她年輕之后就會些“勾物件兒”的小手藝,編制一些針織布袋,小玩意兒,小動物玩偶活靈活現。她還成了社區里面的“文化名人”,經常組織街頭巷里的鄰居們開展民俗展覽。給禮品、發證書、開會討論,有模有樣。
國慶65周年快要到了,劉精誠老人拿起家里的一面小國旗非要拍一張照片,說要記下現在幸福、“有意思”的生活來。(新浪山東 許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