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流水街位于濟南市天橋區轄區內,東靠護城河,西靠五龍潭。古代這里溪流交錯,來往要乘小船,故稱“船巷”。據《歷城縣志》載:“船巷,西門外,城下……一名東水流”。《齊乘》載:“城西石橋北,城下……一名東水流,泉傍疏甲,經冬常榮,流入城河”。過去街上曾有古溫泉、月芽泉、北洗缽泉、洗心泉、靜水泉、回馬泉、賢清泉、顯明池等,有些泉水匯合向東流如西護城河。長年水流不息,因此街得名東流水街。

家家泉水,戶戶垂楊
東流水街長410米,寬4.5米。這一帶古時是大明湖所在,后來湖湮沒,人們在這里建園居住,朗園、漪院是有名的私家園林。古時趵突泉水至西門,東流水街一帶經華山由
羊角溝入海。那時兩岸垂柳,帆舟掩映風景絕佳。《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在清康熙三十九年(1691年)秋,到濟南物色菊種。曾作《辛未九月濟南游東流水即為畢刺史物色菊種》七律詩,詳盡描述了東流水景色“溪穿小苑如墻流”,再現了“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濟南景色。

店堂林立東流水
據《濟南中醫藥志》記載,濟南泉水遠源來自河南王屋山,與阿膠產地古東阿之水同源,水清而質重,富含多種礦物質,具備制作阿膠的天賜條件。清道光年間,有人在此設小型阿膠作坊,生產阿膠。清同治年間這里設有“魁興堂阿膠店”,光緒年間設立“延壽堂阿膠店”,“同興堂阿膠店” ,“廣城堂阿膠店”,清宣統年間,北京同仁堂第十二代傳人----樂鏡宇(宏濟堂及宏濟堂東流水阿膠創始人)在此設立“宏濟膠廠”,當時的年產量10萬斤左右,行銷海外,阿膠市場幾被宏濟堂東流水阿膠獨占,中國阿膠業制作中心全部轉移至濟南趵突泉畔東流水一帶。

東流水——一個讓濟南人驕傲的地方。樂鏡宇(北京同仁堂第十二代傳人、宏濟堂及宏濟堂東流水阿膠創始人、電視劇《大宅門》白景琦人物原型)自1902年捐官山東候補道來到濟南后就感悟到,趵突泉、五龍潭之匯溪流——東流水:云霧潤蒸、甘甜清冽、聚精納氣之靈秀,于是他在總結千年熬膠經驗的基礎上,歷經千百次試驗,終于研制出制作阿膠的獨特配方,創出了“九晝夜精提精煉法” (即“九提九炙法”)。 這種工藝較之以前的熬制方法多了66道工序,增加了6個晝夜,所用時間是原來的三倍。在選料、制作過程上,比現代工藝在熬膠、晾膠、出膠等環節的時間更是多出好幾倍。“……冬至剝毛,驚蟄起灶,銅鍋銀鏟,桑柴火燒,九提九炙,九晝取膏,工序九九,繁而不少,春分陰曝,立夏成膠”這或許是從一個側面對宏濟堂東流水貢膠制作技藝的解讀。
當年,宏濟堂東流水阿膠輝煌至極:1914年,獲山東物產博覽會優等金牌獎和全國超等獎狀之華夏最高獎;1915年,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據《濟南中醫藥志》載,宏濟堂東流水阿膠“在國內銷于上海、廣州、浙江、福建、安徽等省,在國外行銷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日本等國。當時阿膠市場幾為宏濟堂東流水所獨占。”并為清廷官員、貴胄、達人等代代精世人物崇用。

但是,五十年代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宏濟膠廠停產,東流水阿膠“失傳”。2008年,濟南市人民政府決定平移保護宏濟堂西號,山東宏濟堂醫藥集團決定恢復東流水阿膠的生產,并遍訪集團公司離退休老職工,多方收集資料,夯實了傳承工程。但是“九提九炙”制作技藝一直沒有完整的資料。“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在宏濟堂西號平移中,發現了這一完整資料,于是集團成立了山東宏濟堂阿膠有限公司,全面實施恢復工程,并于十一屆全運會前,將東流水阿膠投放市場。面世后,引起了極大轟動,中央電視臺拍攝了專題紀錄片《復活的古膠》,向全球播放,引起了海外華人的廣泛關注。其后,中央電視臺又多次聚焦東流水阿膠……

經過山東宏濟堂阿膠有限公司近幾年的努力,目前宏濟堂東流水阿膠已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區和國家旺銷并再次成為高端品牌的阿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