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建筑女工是樸實的鄉下女人,來自不同省份、地市的農村,有山東、河南、湖北、四川等地,在這片等待開墾的都市郊區,她們在為生計辛苦勞作。這些女工跟隨丈夫來到異地他鄉做建筑工,因為沒有男人的體力,她們中的大多數都只能從事一些相對輕快的工作,而且工地的這種體力活也不要求學歷,對她們來說沒有門檻。
承建的這片20萬平的工地上共有600多名工人,其中女建筑工人的數量只占3%。據建筑工地的工作人員介紹,鋼筋工、木工、混凝土工和架子工是工地比較常見的四個工種,架子工危險系數較高,女工難以勝任,而木工是體力消耗最大的工種,女人做很不容易。

“誰都不愿意做這么累的活,但別的我也不會做啊”
劉娟,33歲,來自四川,帶有四川女人的闖勁和韌性,在工地做木工。她曾經歷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家里的房子全倒塌了,最近剛來濟南打工。劉娟是跟隨丈夫一起來濟南打工的,還有兩個孩子,一個8歲,一個3歲,都在工地附近的村子里租房住。
木工的工作很累,負責支模架、鋪平板、電鉆鉆孔等,有時還要把用來定型混凝土層的模板搬來搬去,用羊角錘拔掉模板上的釘子,這種模板有2厘米厚,“剛開始腰酸背痛,現在習慣了。”據劉娟講,她一天能掙到140-160元左右。
平時劉娟自己就從家里帶兩大瓶水,雖然可以去工地食堂打水,但是爬上爬下很麻煩。做這種工作比較消耗體力,餓的時候就自己吃點點心,補充體力。
女工正在搭箍筋
“很想家里的孩子,但暫時不能回去,出來就是為了掙錢嘛”
張靜,32歲,張春華,28歲。她們倆都是來自河南,她們的孩子都在河南老家,由爺爺奶奶照看,和同鄉人一起來到濟南打工,有時候甚至會在不同工地“兼職”幾份短工,“有時候在這個工地暫時沒活了,總不能閑著吧,就只能來回跑。”
“時間久了,真覺得自己像一個漢子,但是為了多賺點錢,沒辦法。”張靜卸下頭盔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發,工地規定每個人必須頭戴頭盔,否則會被罰款。張靜和張春華住在工地旁邊的生活區,聽她們說,房間里面有空調。
張春華的衣服不知道縫了幾次了,很明顯有用白線縫過一次的痕跡。“每天爬上爬下,衣服破了很正常,回到家就很累了,也沒時間修補。”
對于老家的孩子,她們表示也很為難,為了多掙點錢,就來城市打工。“很想家里的孩子,但暫時不能回去,出來就是為了掙錢嘛。”

“沒好好逛逛濟南”
她們在郊區打工,與所在城市“隔離”,在相對封閉的工地,她們沒時間去城里逛街,還因為勞累,“每天下班之后很累,不想動,自己身上又很臟,不想去市里”,一位女工說,“來濟南時間長了,很惦記家中孩子,也沒好好逛逛濟南 。”
近些年全國的建筑女工數量逐漸增加,北京一磚一瓦文化發展中心在2011年完成了一份《北京建筑業及其用工情況調研報告》。《報告》對建筑女工數量逐漸增加的原因進行了相關思考。
一方面,在當前的“用工荒”背景下,建筑業作為吸納工人最多的行業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也給女工提供了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建筑行業女工大都在40歲左右,據她們反映,現在孩子大了,要么讀書、要么參加工作,不必照顧,這樣家里負擔小了;另外,老家除了僅有的耕地,沒有適合的工作,自己就選擇跟隨丈夫一起在工地從事建筑工作。
(文/新浪山東 王立寧 許揚,部分資料來自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