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朝鮮日報》中文網站18日報道,16日在珍島前海沉沒的“歲月”號生還率為37.8%。1912年在北大西洋沉沒的“泰坦尼克”號生還率為32%。很多人憤怒地說:“(在近海沉沒的)‘歲月’號生還率竟然和一百年前(在北大西洋茫茫大海中沉沒的)‘泰坦尼克號’差不多”、“2014年的韓國發生這種事情真是令人難以置信”。475名乘客中179人生還的“歲月”號的生還率只比2224名乘客中710人得救的“泰坦尼克”號高不到6個百分點。在“無能的韓國仍舊是落后國家”的一片嘆息和自嘲聲中,甚至出現了“泡菜斯坦”等貶低韓國的說法。
陸續有跡象表明此次發生的慘案是典型的“落后國人禍”,在各種門戶網站和社交網上,數百萬網民難掩憤怒的情緒,紛紛表示“兩個小時里就眼睜睜地看著客輪沉沒,失去孩子的國家沒有希望”。首爾大學網絡論壇中有一名首爾大學學生憤怒地留言說:“時鐘仿佛回到了事故頻發的20世紀90年代。韓國已經經歷過圣水大橋、三豐百貨大樓倒塌、大邱地鐵縱火案等諸多災難,但還是發生這種‘人禍’,真是令人無語。”公司職員李某說:“韓國一發生這種災難就只顧當時處理事態,但卻不懂得吸取教訓。雖然經濟上有所發展,但社會體系還是落后國家的水平。”
17日上午有消息稱,事發時廣播通知乘客“不要離開船艙”后和乘務員一起逃離“歲月”號的船長李俊石(音)獲救后忙著晾干鈔票,還說“我是乘務員。什么也不知道。”這一消息傳開后,大家紛紛表示:“那些人精神正常嗎?”、“自己的孩子在船里也會那樣做嗎?”。一位網民說:“壬辰倭亂時,皇帝棄城而逃,朝鮮戰爭(韓國稱6·25戰爭、韓國戰爭)時戰爭指揮者炸斷大橋逃亡,此次是船長丟下乘客自己逃生。”
這種情況下,“泰坦尼克”號沉沒時船長、航海師、船舶設計者等負責人一直留在船上幫助乘客逃生,最后和客輪一起沉沒的事實再次成為焦點。很多人自嘲稱:“這就是1912年英國和2014年韓國之間的國格差距”、“政客們總是掛在嘴邊的所謂‘國格’就是如此”。
對于為什么“歲月”號上配備的46艘救生艇中只有一艘漂在海上,運營商清海鎮海運公司表示:“(沉船)打撈上來才能確認。”這一回答受到強烈譴責。大家紛紛指出:“說什么打撈上來才能知道攸關乘客生死的救生艇有無異常,這是客輪運營商該說的話嗎?”、“連這個都沒確認就出海航行?”而“泰坦尼克”號沉沒時,只能承載一半乘客的20艘救生艇全部漂在海上,救了很多條生命。
事發初期,安全行政部、海警和教育廳公布的損失規模和生還者人數一改再改,網民們對此指出:“這就是三流政府所做的事”、“早晨說‘全部得救’時還很安心,但現實卻是巨大災難”、“安全行政部洗洗睡吧”。
首爾大學社會系教授鄭根埴表示:“韓國人因為‘行動迅速’而在短期內實現高速增長,但背后卻存在將速成和走捷徑視為理所當然的‘馬馬虎虎’現象。‘歲月’號慘案就是如此,如果船長和乘務員按照原則行事,就能將損失降到最低。”他還說:“不要只處罰船長等幾名負責人,我們所有人都要深刻反省這種‘馬馬虎虎’文化。”
(韓國朝鮮日報記者 元先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