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日前確診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讓原本已經日漸平息的這一疫情再次引起高度關注。但從現在的情況看,“H7N9當下并不具備人際傳播的條件,大規模爆發的可能性極低”,公眾需要保持警惕是必要的,卻無需心生恐慌。
今年上半年,全國10多個省市確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100多例,造成數十人死亡。目前,我省雖然是首次發現確診病例,并有其他省市的應對經驗可以借鑒,但高度警惕的防控態度決不能松懈,心存僥幸式消極應對決不能擇取。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把聯防聯控措施落實到位,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加大檢測密度,擴大檢測范圍,對從事家禽、家畜養殖、宰殺、販運、銷售的職業人群重點檢測;對于醫療機構來說,要將H7N9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疾病納入常規監測范圍,加強對疫情防控的科學研判和宣傳解釋工作,全力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對于公眾來說,要特別注意盡量避免直接接觸禽畜,一旦出現發燒、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癥狀時,要及時就醫,同時還要做好預防防止感染他人?偠灾琀7N9禽流感感染的概率雖小,但不希望發生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因此警惕之心必須是全員百分之百的,應對之舉要力爭實現“一切在掌控中”。
警惕不等于恐慌。在對H7N9禽流感保持高度戒備的同時,不應過于夸大其實際危險性,公眾倘若聽到H7N9便皺眉頭,便緊張憂慮、唉聲嘆氣,嚇得不敢食用禽類、蛋類,不敢外出旅游,有病不敢去醫院就醫,甚至不敢去上班、上學,不僅影響社會生活,加重心理負擔,反而不利于預防禽流感和保持身心健康。絕大多數的恐慌緣于認知錯誤,由于對H7N9禽流感不十分了解,在心理上容易夸大疫情的危險性,悲觀者甚至會認為疫情不可戰勝。此外,有時還與謠言作祟有關,疫情發生時往往會伴隨各種“猜測”、“據說”悄然流布,甚至出現一些有時間有地點有細節、迷惑性極高的虛假信息,而心理脆弱的人常常聽風就是雨,從而加重不良情緒的反應,無形中變得更加恐慌。這提醒我們,防控H7N9禽流感不僅是“公共衛生戰”,也是一場“社會心理戰”。
避免恐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科學的態度來應對。雖然我省H7N9確診病例來得突然,但政府部門早有應急預案、醫療機構早已做好準備。首先,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從疑似病例上報到最后確診,政府權威部門始終堅持“有一說一”,不因疫情“敏感”而閃爍其詞,以權威聲音引導社會輿論,消除了公眾的恐慌情緒。其次,科學普及疫情知識,讓公眾可以從容應對。H7N9病毒是否來自家禽傳染?對人體有哪些危害?是否具有高傳染性?對這些公眾關心的敏感問題,以鐘南山為代表的權威專家及時給予了專業回應。再次,有效部署防控工作,全力救治確診患者。首例患者確診后,省政府緊急召開全省防控工作領導小組會議,高度關注、全力戒備、全力應對,要求采取最新的技術、最好的藥物盡最大努力挽救患者生命,而對經濟困難患者,明確治療費用在日前已設立的醫療救助基金中解決,從而及時免除了公眾的后顧之憂。這些應對舉措無疑是科學的態度表現,不僅起到了穩定社會情緒的良好效果,而且為處理此類公共衛生事件樹立了科學樣板。
對于每個個體來說,沒有必要心生恐慌,反之要保持足夠信心,只要科學及時應對,沒有我們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我們應對不了的危機。抗擊非典到今年已有十年,那場戰役曾為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方法。如今,公共治理更完備、公眾心理更成熟,我們完全有信心從容應對H7N9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