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脫離了育人、樹人的根本,淪為一種惡性的市場競爭,“狀元”們自然待價而沽。并且“狀元”們隨著學校出價高低,變得勢利起來,開始跟名校討價還價?磥,“現金為王”的現實下,只能培養出嫌貧愛富的勢利眼 ,卻培養不出什么大師。放眼全球,哈佛、牛津、斯坦福等高校,哪有派招生老師攜重金堵在考生家門口的?這不是對教育與自身的羞辱嗎?
北京大學招辦7月22日表示,在今年高考志愿填報咨詢階段,北大明確拒絕了少數企圖向北大索要巨額獎金、進行討價還價的所謂“狀元”。招辦負責人表示,北大要用實際行動切實堅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責任和誠信,使教育回歸本質。
北大拒絕索要巨額獎金的“狀元”,將獎勵“狀元”的資金用來資助更多家庭生活困難、積極向學的學生,這說明北大正在積極回歸教育本質,值得激賞。不過,北大之所以被高考“狀元”所“挾持”、不得不與“狀元”們討價還價,說到底,也是咎由自取。不是當年北大、清華等幾所著名高校豪擲巨款,爭搶“狀元”,何至于出現今天這種局面。
豪搶“狀元”的惡果,就是“慣”壞了培養“狀元”的中學,也養肥了“狀元”的胃口。這幾年的市場價,北大、清華對狀元的獎勵已經由最初的2萬元漲到5萬元、6萬元,今年北大為延攬安徽文科狀元查韋婷甚至已經開出了10萬元的高價。
可北大、清華再牛,遇到教育環境更加多元開放,教育資源更優質,師資力量更雄厚,獎金更豐厚的香港高校,也是相形見絀。港大早在幾年前的報價就是10萬元,有時甚至會達到15萬元。不難想象,如果這場“狀元”搶奪戰不及時剎車的話,給“狀元”開出100萬元的高價也不足為奇,這對高校來講,成本壓力太大。終于北大扛不住了,提前退出了這一場沒有硝煙的“狀元”爭奪戰。
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一個問題,當教育變脫離了育人、樹人的根本,轉而完全淪為一種惡性的市場競爭時,“狀元”們自然也就成為市場中“緊俏的商品”,待價而沽,誰出價高跟誰走。而“狀元”們的選擇也頗有趣,選擇純科學性、學術性的少,選擇金融、經管類的多 ,并且“狀元”們也隨著學校出價高低,變得勢利起來,開始跟名校討價還價。看來,“現金為王”的現實下,只能培養出嫌貧愛富的勢利眼,卻培養不出什么大師。
搶“狀元“背后,爭奪的是中國教育界“江湖第一”這把交椅,爭奪的是獲取國家更多的教育資源、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說到底,這既是高校泛行政化之下的一種無奈選擇,也是高校不自信的表現。放眼全球,哈佛、牛津、斯坦福等高校,哪有派招生老師攜重金堵在考生家門口的?這不是對教育與自身的羞辱嗎?
更何況,“狀元”們表現欠佳,據2009年中國校友會網發布的《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顯示:“狀元”畢業后職業發展較少出類拔萃,職業成就遠低社會預期。因此,真正的教育是能將庸才打磨成良才,將璞玉雕琢成大器,而不是將“狀元”打造成一群碌碌無為的勢利眼。
其實,與其重金爭奪“狀元”,不如自己培養“狀元”,將獎學金發放給貧困生更好地完成學業,把他們打工賺錢的時間擠出來放到學業上,或許日后會從這些學生里收獲陳寅恪、錢鐘書或者喬布斯呢。
打鐵還需自身硬,真正想吸引人才,高校還需要依靠過硬的科研水平、學術環境、人才培養環境與機制,種下枝繁葉茂的梧桐樹,又何愁引不來婀娜多姿的金鳳凰?
(作者系島城時評人)
陳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