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公益熱詞:待用快餐
好像一夜之間,“待用快餐”成為一個流行語。可是聽說過中式快餐、西式快餐,那么“待用快餐”是一種什么快餐呢?如果從字面上看,實在是費解。把“待用快餐”與公益慈善聯系起來,那就更加費解了。不過,“待用快餐”的流行太快了,相信不久之后就會向“免費午餐”一樣為人所熟知,成為一種大眾公益。今天的公益熱詞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什么是“待用快餐”。
【題解】
什么是“待用快餐”
4月12日,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陳里通過微博呼吁國內快餐店為貧困殘疾人、老年人,提供一些“待餐盒飯”。很快,西安市高新區一家餐廳響應號召,率先推出“待用快餐”。“待用快餐”概念源于歐洲的“待用咖啡”,客人多購買一杯咖啡,留給流浪漢等買不起的人飲用。
【成效】
推廣“待用快餐”僅三天,已經有不少好心人在店里獻出了自己的愛心。截至4月15日下午4點鐘,這家快餐店內已經有50多份“待用快餐”,其中3份已經被有需要的人取走。除了這家店,全國幾十家餐飲企業紛紛表示對這個活動有興趣,希望能夠加入其中。(揚子晚報)
【網評】
“待用快餐”不是個人的慈善行為
“待用快餐”不僅僅是店家個人的慈善之舉,也是人們參與慈善的社會渠道之一。店家在這一公益活動中理應真誠、透明,通過有效的公開方式讓大家共同參與,共同見證愛心的傳遞,并長期堅持,讓“待用快餐”被真正需要幫助的人知曉、享用,而不是淪為店家宣傳的噱頭、逐利的成本。(荊楚網)
“待用快餐”是“平民慈善”的典范
一位市民在了解了“待用快餐”之后表示,“太多太大的事情,我們做不了,但給流浪漢、低保戶他們買份飯,卻是力所能及,這也能盡我們的善心。”這實際上意味著“待用快餐”是人人都能投身其中的“平民慈善”的典范和樣本,給了我們這些普通人一個投身慈善和公益的機會。慈善小成本,公益大能量,正是“待用快餐”式公益行為的亮點所在。(東方網)
從“光盤行動”到“待用快餐”見證另一種豐盛
由“待用快餐”想到一句古話。“人之道,損不足以俸有余;天之道,損有余以俸不足。”這話里更深的意思,卻是要人離棄爭奪占有的私欲,在有余力時,去行天道大道。如此,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兼濟天下”精神,才可能得以發揚。如此,我們的和諧社會,在物質食糧與精神食糧的同享中,才可讓人人都活出真正的大豐盛。(中國江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