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
中國經濟經過多年高速增長,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已經暴露出來。這些矛盾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前行的羈絆,必須盡快加以解決。解決的最好辦法就是深化改革。在這一點上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而國有企業一直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上一輪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改制上市為目的國企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一舉擺脫了上個世紀末期的困難局面,成為稱雄國內外、實力大大增強、競爭力大大提高、盈利水平不斷攀升的優質企業,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這些成績是舉世公認和不可抹殺的。但是,一些問題也突出的暴露出來。國企行業壟斷越來越激烈,社會資源分配越來越向國企集中,正在擠壓經濟中最活躍的民企、民資和民營經濟的生存發展空間,乃至成為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逐步完善的攔路虎。國進民退使得社會經濟效率正在降低,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正被削弱,經濟創新動力(310328,基金吧)不足。同時,國企經營成果的內部人控制和分享,使得人民沒有國企真正股東老板的感覺,國企不斷與民爭利,壟斷國企與百姓對抗對立情緒激烈,人民要求分享國企發展紅利的呼聲增高。再者,國企背靠國家這棵大樹,管理上是企業待遇,而又套用行政級別,既是高管又是高官,既拿著天價高薪又被官員光環罩著。這種四不像的機制使得內部管理漏洞很多,國有資產被無形浪費、利益輸送和鯨吞驚人。一句話,國企到了不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深化國企改革有三條路徑選擇:第一,未上市的繼續改制上市;已經上市的,繼續維持國家絕對控股地位,從對其企業經營者加強績效考慮,強化權責利,強化經營成果好壞與經營人薪酬嚴格掛鉤的機制,來改善和改革國企現狀。同時,國家硬性規定國企每年上繳紅利比例,將這些紅利充實到民生項目和社會保障資金缺口上,實現全民共享國企發展成果。這個路徑選擇的最大不足是,不能解決國企的根本性問題,比如:國企壟斷對民營經濟乃至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二個路徑選擇是,國有股份全部減持,使得國企成為真正的大眾化、股東化公司,實現國企根本上的蛻變。然后,將國有股份減持的資金全部充實到社會保障資金缺口上,這可一舉解決幾代人的養老、看病、住房等社會保障資金不足問題。早在2001年12月17日,朱镕基總理在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第一屆理事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就指出:“要選擇一些信譽好、發展潛力大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適當減持部分國有股。這樣做,是為了促進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不是私有化,沒有背離社會主義原則。減持變現的錢要交給全國社保基金,以應對將來可能出現的社會保障問題。這個決策是黨中央、國務院經過深思熟慮后作出的,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是不會改變的”(見《朱镕基講話實錄》第四卷第299頁)。當前,社會保障問題已經凸現出來,十分欽佩朱镕基總理的遠見卓識。國有股份減持后,國企將變為股份大眾公司,徹底市場化獨立經營,徹底與其他所有企業平起平坐發展,這對整個市場經濟發展是很大貢獻。但弊端和擔憂是,可能造成重要行業的國企股份被少數人壟斷和控制,不排除被外資掌控。這對中國經濟安全將構成威脅。
第三個路徑選擇是,將國有股份全部分給百姓,讓百姓擁有財產性收入,實實在在、直觀地讓百姓共享國企成果?朔䦟泄蓽p持資金交由政府機構管理帶來的管理成本、管理漏洞以及可能造成的浪費等中間環節問題。有人擔心上一輪國資流失的現象會重演,其實不會的,不存在賤賣。與上次國企私有化將物理性的廠房、土地、機器設備等資產低估值賣給私人造成賤賣國有資產是不同的:將股份分給全民,股份在資本市場是透明的,市值隨市場變動,長期持有不存在賤賣。同時,對象不同:上次是賣給少數富人,這次是分給人民。
還有人擔心,人民分得股份后可能發生被有錢人惡意收購包括外資。把國企國有股份分給百姓,規定20年至30年不能在二級市場出售,只能享受每年分紅所得并且把每年分紅所得充實到自己的養老、醫療以及住房等社會保障基金之中。但可以繼承。這就克服了被少數人或者外資惡意收購的可能,也保持了國有股的穩定。這是國企全民所有制的另一種實現形式,是國企股權多元化的深化,也是全民共享國企發展成果的實實在在之路。目前央企115家,去年底總資產27.5萬億元,如果按照股份分給百姓,每人可得價值近2萬元的股份。
國企改革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具體問題要比我們想象的多得多、嚴重得多。以筆者看,不妨先選擇幾個央企作為試點,有效果就慢慢推開,否則,就選擇其他路徑改革?傊,新一輪國企改革一定要起步啟航,越停滯積累的問題越大,經濟風險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