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4·20蘆山地震”發生,已經過去整整兩天時間,這意味著震后72小時的黃金救援期已經所剩不多。對此,政府除了投入大量部隊官兵繼續進行救援,并派遣多支專業救援團隊進入災區之外,也迎來了大量進駐雅安的民間救援志愿者。的確,“汶川大地震”烙在國人心中的印記,不可能在五年間就被抹去;相反,大地震刺激了民間應對地震災害的知識、資源和志愿者的爆破性增長。一旦再次發生相似的災難,民間救援力量可謂一擁而起,勢不可擋。
此次蘆山地震爆發后,有附近邛崍的志愿者僅在地震發生8分鐘之后,就開始組織一批救援物資運往災區,其反應速度大大超過了當地政府。待至蘆山地震的消息傳播廣泛之后,全國各地無以計數的志愿者也紛紛開始躍躍欲試,甚至于,有部分地理位置較近或救援經驗較為豐富的志愿者,已經直截了當地趕赴了災區。
大災之后,我們與雅安人瞬間融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為此,我們對亡者表達哀思,對幸存者送上祝福,更為失蹤者進行祈禱。而除卻情感抒發,捐資贈物的活動也在迅速展開,更有不少志愿者希望加入救援行動。凡此種種,無一不是我們社會正能量的體現,也無一不是我們建設偉大市民社會的寶貴資源。
但震后初期的救援,并非一場“情感慰藉”,而是一場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分工精細的救援行動。因此,對于許多熱情高漲的志愿者而言,冷靜地思考自己是否擁有豐富的救援經驗和前方亟須的專業知識,應該是必要的。否則,缺乏救援常識的個人如果自身難保,反而增加了救援隊伍的壓力。
當然,震后災區肯定是急需志愿者的,這一點當毋庸置疑。如果說存有疑問的話,應該是如何將擁擠不堪乃至有些雜亂無序的志愿者,組織化地調配到各個崗位。換言之,沒有組織的一群志愿者不過是“烏合之眾”,非但幫不了忙,反而添了堵;而組織化的志愿者,則可以做到人盡其職、物盡其用。
的確,作為救援行動中的一股新變量,民間力量的進駐畢竟增加了同一空間的負荷能力。尤其在極端重要的交通問題上,如果無組織的民間志愿者一擁而入,造成交通壓力是很容易的。在4月20日,從滎經到蘆山的雙向兩道堵了30公里,對傷亡救援產生極大阻力,這其中,涌入大量志愿者也是原因之一。
在目前的情況下,就人員救助而言,部隊和專業化救援團體必定擔負了絕大部分工作量。但除此之外,包括傷員救治、災民的食物分配、防震知識普及等細微但卻同樣重要的事情,亟須志愿者去擔負。在汶川大地震之后,許多志愿者由于是單獨行動,或者即便進入一個組織,組織本身也無法有效安排工作,導致了救援力量的廢置。
因此,從現在起,要發揮民間救援力量的最大效應,也為避免出現無序情況的發生,當地賑災機構應該與民間組織合作,成立一個或者多個民間志愿者“協調中心”,以便為民間救援力量的介入做一個詳細的規劃。這樣的“協調中心”,應當做到專業對口、分工明確、責任到人、互助幫扶的原則,通過信息、資源的共享,實現對人力的科學安排。
大地震之后,同胞的離去勢必觸發我們內心的悲傷。但對于震后救援,“悲傷卻可能是最差的選項”。興許,這種發自內心的移情力有助于全體社會的情感動員,但置于具體的救援環境中,專業化的救援技能、組織化的救援體系,才是更為災區所需要的。當然,民間高漲的救援熱情,已經讓我們看到了建設市民社會的希望。而假如這種噴涌的民間力量能夠在震后救援中,實現自我的專業化、組織化、有序化,那么這種希望終究會變為現實。
(原標題:[社論]民間救援需專業化,更需組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