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首席評論員 沈彬
前幾天,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在意大利那布勒斯的咖啡館里,客人會額外多點一份待用咖啡,一旦囊中羞澀的人有需要時,店家就可以讓他們享用這份人們已經付過錢的咖啡。并說“待用咖啡讓付不起的人享受溫暖,現已傳遍全世界”云云。
不過,據一些英文資料,待用咖啡在二戰前較流行,到了二戰后的經濟繁榮年代就已經式微,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后,這個傳統又有復蘇的跡象。
不管待用咖啡在西方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個充滿正能量的故事還是啟發了國人。4月12日,陜西省公安廳副廳長、知名學者陳里在微博上倡議“待用快餐”:顧客在用餐時多買一兩份,留著給需要的人享用。隨后,浦東某咖啡館跟進,每天提供4份待用咖啡,同時倡導顧客額外購買待用咖啡。
不過,待用咖啡在中國有水土不服的問題。在西方人的生活中,咖啡是生活必需品,即使是窮人也有這個需求,但在中國,咖啡卻依然屬于奢侈品,很難想象低收入群體中會有很多人去喝咖啡。有網友說:與其待用咖啡,不如推出待用包子、待用豆漿,那更符合低收入群體需要。但顯然,在商家看來,待用咖啡更洋氣、更有“腔調”一些。
莊子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做好事不能以誰獲得最大名聲、誰造型拗得最好看為評判標準。行善不必非要請人喝咖啡,支教也不必都去西藏墨脫,撿垃圾不必遠隔重洋去非洲,完全可以從身邊做起,從身邊能幫助到的人幫起。比起待用咖啡,待用快餐的確更能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