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面前,沒有什么比公眾的生命健康更重要,對疫情嚴加防控,正是對人民生命安全最好的呵護。沒有嚴密防控,安全感就無從談起,那將是一種比焦慮更令人難言的苦楚。
□本報評論員 金嶺
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還在增加,但最近聽到一種說法,說禽流感其實年年都有,無非就是病毒不同而已,這么大張旗鼓地防控宣傳,徒增了人們的緊張感和焦慮感,給家禽養殖和交易帶來了這么大的損失,負面影響太大了。
這種擔憂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因為有了點緊張氣氛,就說防控和宣傳過分了。為了公眾的生命健康,守得緊一點是必要的,萬一防控疏漏造成疫情擴散,損失很可能比眼下看到的更大。孰輕孰重,有過“非典”教訓之后,我們應該能夠掂量出來。
事實上,今天我們能感受到的所謂緊張,某種程度上和疫情信息的高度公開透明有關系。回想十年前“非典”初發時人們的那種憂慮和惶恐,再看看今天疫情信息的透明公開,我們應該欣喜于社會的進步,而不是唉嘆對進步的不適應。如果沒有現今這樣的公開透明,如果仍然是各種小道消息滿天飛,那就不僅是個緊張的問題,一旦出現極端情緒和行為,很可能對社會生活秩序帶來嚴重危害。如果因為有點緊張情緒就在公開透明上打折,公眾的焦慮感只會更多,損失只會更大。
考試前適度的緊張更有利于臨場發揮,演奏前調緊琴弦才能彈出更美妙的音符,在疫情面前保持適度的緊張,只要不到慌亂的程度,反倒有利于疫情的防控。如果面對疫情一點緊張感都沒有,對相關信息也毫不關心,一旦疫情嚴重起來,將極大地影響到社會動員的效率,很難形成應對疫情的合力。當然,可能有些人會產生過度防范的心理,比如不管三七二十一,拒絕一切禽類食品,這就勢必對原有的產業鏈帶來負面影響。對此,需要做的是加強防疫知識普及工作,盡最大努力消除過度防范產生的影響,而不是質疑防控宣傳本身。話說回來,全國有十幾億人,科學素養參差不齊,在疫情面前有點過度反應很正常,質疑防控宣傳顯然是因噎廢食了。
如果說有緊張情緒,那也是疫情帶來的,而不是防控和宣傳帶來的,這一點有必要辨別清楚。在信息公開透明的今天,適度的緊張情緒,正是針對疫情傳播現狀的一種必要的自我防范。眼下,雖然不斷傳來感染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但感染人數還在上升,死亡率仍然較高,人們自然會情緒緊張。目前,我們對病毒及傳播規律還沒有充分認識,而北方城市也出現了感染病例,從信息傳播和公眾心理變化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整個疫情傳播的一個重要節點,至少可以說疫情的傳播面擴大了。面對這種新的動態,與其故作輕松,還不如適度緊張一點,這更能激發大家的防范意識,為可能出現的疫情變化做好準備。
疫情面前,沒有什么比公眾的生命健康更重要,對疫情嚴加防控,正是對人民生命安全最好的呵護。如果說由此產生的緊張感讓人焦慮,那么這種焦慮也只是暫時的。沒有嚴密防控,安全感就無從談起,那將是一種比焦慮更令人難言的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