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2013年中央部門預算公開18日啟幕。據統計,截至18日20時,已有80多家中央部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各自的部門預算。數據顯示,2013年中央本級“三公”經費財政撥款預算79.69億元,這一數據比去年預算執行數減少1.26億元(詳見今日本報A4版)。
在輿論和社會各界的監督下,中央“三公”經費預算支出實現“負增長”,這不僅兌現了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三公只減不增”的莊重承諾,也符合民意,并表明預算監督取得了實質性進步。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三公”經費作為預算監督的切入點,一些地方不僅做到公開透明,而且預算也趨向細化、量化,更便于公眾監督。可是,“三公”經費畢竟不是財政預算支出的全部,所占比例很小。以廣東省2013年省級預算為例,其中安排三公經費8.64億元,占全省公共預算7556億元的0.1%。
當然,筆者倒不是說“三公”經費不需要監督,只是想說,“三公”經費之外的預算支出也應盯死。譬如,2013年中央公共財政預算,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和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建設等民生領域的支出近3.3萬億元,占比達到47.8%,特別是教育支出4132.45億元,同比增長9.3%。但是,這些龐大的預算支出,是否用到該用的地方,會不會被挪用?再如,在科技支出方面,2013年中央預算2500多億元,占比達到3.7%,這些經費會不會被“碩鼠”侵吞?會不會被人以“辦公用品”的形式中飽私囊?這些都需要社會各界的監督,以保證預算支出用到刀刃上。
之所以擔心這種狀況的出現,主要緣于現行預算“只問花錢不看效果”的資金分配機制,導致了逼著人大手大腳亂花錢的怪現象。要想真正實現對各項預算支出進行有效監督,就目前而言,至少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民眾要參與整個預算過程。在我國,預算過程和與預算相關的文件,長期作為國家機密,大都對普通公眾保密,而在許多國家,包括預算進程、聽證和審議、正式文件都必須向公眾公開。所以,政府首先要持有“公開預算天不會塌下來”的理念,不妨把與公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預算拿出來討論,哪些項目能上,哪些項目緩上或不上,項目建設需要多少資金,公眾不僅有參與權,而且有決定權;項目編制通過后,如何實施,公眾也可以提出意見。
其次,形成三位一體的監督財政支出體制。除全國人大和地方各級人大,對政府預算進行監督外,公眾也要對預算實施過程進行監督。比如,民生工程進入施工階段后,讓公眾監督工程質量和進度,監督工程的驗收等;要利用“第三只眼”,加強媒體的強勢監督,以強化預算資金使用情況的日常監督;與此同時,在新《預算法》的修訂中,應規定問責機制,對各級政府的預算進行“實質性審查”。
此外,建立“結果導向型”的考核機制。在預算執行過程中,不僅要管好“錢袋子”的出口(投入盡量少的錢),更要評估預算的產出效率,只有建立一套“結果導向型”考核機制,才能倒逼公共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和效率。
有了這樣的決心,公眾挺直監督的腰桿,不僅有助于降低“三公”經費預算,而且“陽光財政”將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 (河北 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