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人物·中國新聞名專欄
醫生楊文軍,為何讓人懷念?


□ 本報記者 徐晨 王凱 常青
全網的悼念和關注讓楊文軍醫生的妻子楊旻有些不知所措。在她心里,楊文軍是個很普通的人,是個小人物。“他是個好醫生,但他并沒有那么有名,從未想過會得到如此多的關注。”談到大家對楊文軍的關注,楊旻情緒復雜,既有惶恐,也有欣慰,“我很感激有這么多人能記住他”。
一個普通人的49歲會是怎樣的?
49歲的楊文軍擁有一個穩定和諧的家庭,一份熱愛的事業以及一顆努力生活的赤子之心。
一名普通中醫的49歲會是怎樣的?
49歲的楊文軍是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的主任醫師,夢想著有朝一日成為李時珍那樣的“精誠大醫”。為此,他勤奮鉆研醫術,用心醫治患者,成了大家口中的“好醫生”。
然而,這一切在2021年11月4日戛然而止,楊文軍突發心梗去世,年僅49歲。
去世后的半個多月,他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引發了全網自發悼念。
最意外的“醫囑”
“丁零零……”空曠的房間里,一陣手機鈴聲打破沉寂。
“您好,是楊大夫嗎?我下周一掛了您的門診號,剛剛一看被取消了,咋回事?”楊文軍剛去世的那幾天,總有患者打電話這樣詢問。
“對不起,他不能再為您服務了。”手機這頭,楊文軍的妻子楊旻緩慢而艱難地回答道。
“什么意思?怎么了?為什么不服務了?”
每次對話進行到這里時,楊旻都只能強忍著哽咽掛斷電話,因為她始終無法完整說出“他已經去世了”這句話。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發現掛號被取消,楊文軍的手機一天可以接到幾十通患者的來電。每次接起電話,楊旻都要被迫憶起丈夫離世的事實,這對她而言是種煎熬。后來,楊旻干脆關掉了楊文軍那部從不“休息”的手機。
一夜之后,楊旻就重新打開了手機。
“那么多患者都在等,文軍走了,我得替他給患者們做最后的交代。”楊旻想起丈夫有和患者交流的平臺,登錄進去,先看到幾百條患者的消息。有咨詢病情反饋效果的,最多的是問怎么掛不上號了。平臺上醫患交流的一條條記錄,清清楚楚地說明丈夫如何利用中午和晚上,甚至是繁忙的門診時間,見縫插針耐心地答復。百感交集的楊旻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她要替楊文軍向患者們下最后一次“醫囑”。
“尊敬的各位患者:原諒我不能為大家服務了。這兩年我老思考怎么給大家開有效又便宜的藥方,中午飯都吃不上,可累壞啦……我在天堂保佑大家,大家好好過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再見!”
11月11日17點27分,楊文軍的最后一條“醫囑”被推送給醫患交流平臺的患者,妻子代表楊文軍正式和他牽掛的患者們做了最后的告別。
其實在這之前,患者們已經在通過各種方式“尋找”楊文軍。“內分泌科的楊文軍教授去哪兒了?掛了號突然取消了?找不到他了?”直到收到“醫囑”,大家才知道,楊醫生已經去世了。
隨后,網絡上出現了不計其數的懷念和告別,向世人講述著楊文軍是個什么樣的醫生。
“給我治病的醫生,去世了。他是保護患者、打擊病魔的戰神啊。”
“今年上半年有幸找楊大夫看過幾次病,開藥真的特別便宜,十四服藥才一百多元,讓我很震驚,效果也好,真的非常感謝您,今天偶然聽到您離世的噩耗,感到很惋惜和傷心,天妒英才。醫者仁心的好大夫卻英年早逝。希望您在天堂能好好休息一下。一路走好!”
“您好,楊大夫,2014年那個病懨懨的小寶寶,現在已經長大了,非常感謝您,遇到您這樣的好大夫,是我們的福氣,我們全家都非常想念您。”
“楊主任,再怎么用文字形容我的感謝都是那樣蒼白。去年在您的治療下控制住了病情,并順利懷上了寶寶,曾想著有一天要帶著她一起當面向您致謝,而今卻悉知您的噩耗。您問診時總是細心、耐心又認真,開藥也為我們患者百般斟酌,雖然每兩周要去調一次藥,但幾個月的治療下來并沒有花費很多錢,給我們減輕了很大的經濟壓力。愿您安息,祝愿您的家人此后一切順遂。”
……
一個個直戳人心的細節,打動了很多人。萬千與楊文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留下了送別留言,在網上轉發他的故事。
相濡以沫二十年,楊旻與楊文軍是親密愛人更是醫學路上的知己。在楊旻看來,丈夫的突然離世,是“天妒英才”,也是“上天不公”,楊文軍的“才”還沒有充分施展,他的遠大志向還沒有實現,他的“仁心仁術”還沒有讓更多人知道。但讓楊旻沒想到的是,這則最后的“醫囑”卻讓楊文軍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
全網的關注讓楊旻有些不知所措。在她心里,楊文軍是個很普通的人,是個小人物。“他是個好醫生,但他并沒有那么有名,從未想過會得到如此多的關注。”談到大家對楊文軍的關注,楊旻情緒復雜,既有惶恐,也有欣慰,“我很感激有這么多人能記住他”。
楊文軍最后的“醫囑”和患者們的“尋人啟事”被有關媒體報道,一度沖上熱搜,更多的人知道山東有位好醫生名叫楊文軍,他的故事和感人細節被大家知曉:
為節約時間,多看幾個病人,他長年用壓縮餅干等零食代替午飯,生前的最后一個快遞是一箱壓縮餅干;
他盡可能用便宜的藥為老百姓開方治病,普遍藥效明顯;
對待病人,他溫和耐心,傾聽病人疾苦,寬慰勸解;
他刻苦鉆研,堅持學習,甚至患者偶爾提到在外地某藥方有效,他也認真對患者說,你下回來帶給我看看;
他尊重領導,團結同事,悉心指導學生,淡泊名利,總是推讓榮譽,但在抗疫等工作上,卻迎難而上,勇于奉獻。
最美的合照
作為丈夫,楊醫生并不“稱職”,陪伴愛人的時間少之又少。深愛他的妻子楊旻“埋怨”說:“如果他不是我丈夫,我就會更尊敬他。”
這兩年,楊文軍的大部分時間都被工作“占領”,家庭聚會很難見到楊文軍的身影,一家人的合照里屬于楊文軍的位置總是空著,就連夫妻二人最近的合影都是三年前的照片。回憶起這張照片的由來,楊旻滿是感慨。
2018年春天,濟南五龍潭公園的櫻花美不勝收,吸引眾多游人前去打卡。一個周日的下午,楊旻也拉著難得空閑的楊文軍到了五龍潭公園,還碰上了免費拍合照的活動。二人興沖沖加入其中,沒承想,此起彼伏的手機鈴聲成了最大阻礙:每次二人一擺好姿勢,沒等攝影師按下快門,楊文軍的電話就準時響起。一來二去,楊旻當眾發起火來,“擺了半天姿勢又照不成。我們是出來玩的,你關上手機不行嗎?”面對妻子的“合理”要求,一向溫和的楊文軍卻軟磨硬泡,就是不同意關機,“病房的患者還有科室里的其他醫生隨時都會打電話找我,不能關機啊!”最終妻子破涕為笑,二人還是在電話“密集攻勢”下尋到了一個瞬間,留下了這張合影。
如今,這張合照被楊旻擺放在客廳的立柜上。照片中,楊文軍隨意而挺拔地立在櫻花樹下,單手從背后輕攬住一旁的妻子,二人眼底的笑意是那么溫暖真摯,好像春日的陽光透過櫻花樹枝直接灑在了冬季清冷空曠的客廳里。
環視楊文軍醫生家的客廳,并沒有電視機。這些年來,楊文軍沉醉于工作學習之中,無暇娛樂,電視等設施就成了多余。“有一年辦保險贈送了電視機,到現在連包裝都沒有打開過。”楊旻告訴記者,從七八年前兒子上初中時起,家里人就再沒看過電視。
這樣的生活沒有常人想象中的枯燥,反而被二人過出了一種歲月靜好的味道:楊文軍學習時會給楊旻和自己泡上一壺熱茶,也會給妻子講自己的心得體會,楊旻就在沙發上看書陪伴,每當看到有意思的內容,楊旻都會與楊文軍分享。
“文軍的突然離世對我來說太殘忍了。”想起往日的充實美好,再看眼前的物是人非,楊旻忍不住“怨恨”起命運。楊文軍去世的當天晚上,她親筆書寫靈位和挽聯:
天喪斯文,萬眾惜君大醫范;
弦斷琴瑟,百年負我白頭約。
“我字斟句酌,一筆一畫寫的”,楊旻說,太突然了,她感覺空茫,都不知道怎么表達悲傷,只是想把文軍的身后事辦好。
最后的快遞
客廳里楊文軍醫生的小書桌腳下,有一箱剛到貨不久的壓縮餅干,那是楊文軍的最后一個快遞。
11月1日,快遞剛剛到貨,楊文軍從中取了兩包壓縮餅干裝進書包,像往常一樣出門上班。
除了周六可以和妻子共進午餐,其余大多時候,楊文軍的午餐都是在診室解決的,原因很簡單——太忙了。楊文軍的一天,甚至可以用“兵荒馬亂”來形容。
早晨剛到醫院,馬上開始查病房,為確定患者病情發展,楊文軍需要仔細詢問其感受,碰上心情郁悶的患者拉著楊文軍大倒苦水,他也會耐心傾聽。緊接著,上午門診開始了,幾十位患者等著問診,還有些老病號沒掛上號就直奔現場“加號”。面對這樣的繁忙,楊文軍也并不圖快,仍按照自己的節奏一一詳細問診。好不容易診完上午的最后一位患者,又有人因為沒記清怎么吃藥返回咨詢,楊文軍就把飯卡給學生讓他們趕緊去吃飯,自己招呼患者坐下細細囑咐。研究生和規培大夫回來,作為導師的楊文軍還得趁熱打鐵,組織大家探討病例,分析病情,開展臨床教學。不知不覺,午休時間所剩無幾,來不及到食堂就餐,楊文軍干脆就在診室解決午餐。
如何快速解決午餐?楊文軍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午餐要快,而盒飯外賣費時間,不行;上午門診體力腦力消耗巨大,一般糕點餅干不夠抵餓,也不行;愛干凈,散裝餅干封不好口會撒得到處都是,還不行。最終,楊文軍選擇了方便、抵餓的壓縮餅干作為午餐。
對于這個午餐選擇,楊旻覺得太應付,她說:“我就是再不稱職的妻子,也不愿給他買壓縮餅干的。”楊文軍反而樂在其中。就在去世前幾天,楊文軍還開心地與楊旻分享食用感受:“這個壓縮餅干口味真不錯。”
大半箱壓縮餅干敞著口安靜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那個懂得欣賞它的人再來取。可惜,從11月4日起,就沒人再稱贊它的美味了。
最深的遺憾
“大家好好過日子,路慢慢走,要享受生活。”告別“醫囑”里最后一句話,讓無數人落淚。
“文軍走得很突然,沒留下任何遺言。但如果有機會,這應該是他最想對患者說的話,其實也是我想對他說的話。”楊旻望著沙發旁那張屬于楊文軍的小書桌,自顧自地喃喃著,“如果他也能慢下來,享受一下生活該多好……”經歷半晌的沉默后,楊旻轉頭看著面前的記者,像是求證又像是總結一樣說道,“學習就是他最大的樂趣,他已經享受到屬于自己的快樂了,是吧?”
事實上,工作和學習一體兩面,學以致用,這是楊文軍生活的重心,也是他快樂的源泉。
“他是個非常單純的人,工作中最大的快樂就是病人輾轉多地沒看好的病,在他這里取得了進展。”楊旻說,每次取得成績,楊文軍不會和外人吹噓,而是回家和她悄悄分享,將一個人的喜悅換成兩個人的快樂。
去世前的楊文軍也是快樂的,因為多年的耕耘在今年看到了收獲。
10月27日,去世一周前,楊文軍成功獲得“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稱號,公示文件一出,他興奮地與同學們互通電話祝賀。
201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啟動了第四批全國中醫臨床優秀人才研修項目,在全國遴選50周歲以下,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且連續從事中醫臨床工作10年以上的中醫人才予以繼續培養。經過層層選拔,楊文軍成功入選,由此開啟了三年的學習歷程。根據要求,入選人在研修期間至少參加40天的中醫藥理論集中學習,并獲得相應學分,還需撰寫3篇以上學習中醫藥經典著作并運用于臨床實踐的論文,1篇以上在國內核心期刊公開發表,主講不少于6學時的省級以上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課程。397名來自全國各地的中醫優才順利畢業,楊文軍就是其中之一。按照規劃,他應該繼續發揮“傳幫帶”的作用,為培養新進人才盡一己之力。
另一件值得楊文軍開心的事情,是自己的理論得到了長期臨床實踐的驗證。中醫方劑的應用,需要大量的醫案支撐驗證,而醫生自己的醫案是其中最有力的。這幾年,為了發掘各種簡便廉驗的驗案,楊文軍一邊遍查古今典籍,一邊積攢整理自己的臨床醫案。去世前幾天,他發現已經有足夠的醫案支撐藥方,迫不及待地與妻子分享:“我攢的醫案夠多了!以后講課我可以用自己的醫案,也可以開始提出我自己的理論觀點了!”
不久前有多快樂,如今便有多遺憾。楊旻看著眼前丈夫寫滿筆記的書本,難掩淚水。“他畢生研究的成果,還沒有傳承發揚,甚至沒有總結梳理,我想幫他做些什么,但我怎么可能有那樣的能力。”
“他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去北京的301醫院、306醫院這種大型的現代醫院再全方位充電,去廣安門醫院跟隨恩師仝小林院士抄方,繼續探索中西醫結合的應用,但是他太忙了,所以一直沒能實現。”楊旻停頓了一下,艱難地繼續說道,“現在這個愿望沒有辦法實現了。”話音剛落,楊旻的視線不由地轉向客廳立柜上的那張合照。
照片里的楊文軍醫生笑容那么真誠,仿佛在告訴我們,一直以來,他都是快樂的,那是仁心仁術的快樂。

好醫生什么樣?
□ 徐晨
楊文軍醫生去世之后引發全網悼念。看到他的事跡后,我也像許多網友一樣為之感動,甚至有種一閃而過的熟悉感。隨著采訪的逐漸深入,越發覺得這雙眼睛似曾相識。在大腦里搜索一圈后,我恍然大悟:是了!他是為我父親看病的醫生!
那年春天,父親一直感覺乏力心慌,在縣城的醫院看了個遍,也沒發現問題,決定來濟南看病。我花了好幾天時間,在網上搜索專業對口、口碑好的醫生,最后鎖定了山東省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科的楊文軍醫生,眼疾手快地搶到了他的專家號。
看病當天的細節已經記不太清,只記得楊醫生被診室里的病人團團圍住。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開的藥確實便宜。當時異地就醫還不能使用醫保卡跨區結算,我做好了為父親的醫藥費出筆“大錢”的準備。當看到藥費時,我驚了:七服中藥只要一百四十元。隨著父親病情好轉,時光流逝,漸漸忘記了這位帶給我們驚喜的醫生。
為了能夠給患者這份驚喜,楊文軍醫生從不忘記在醫學上的鉆研。記者與楊文軍妻子楊旻聊了整整一上午,一件件的,都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全是瑣碎而細致的努力:他會提早半小時去醫院,是為了查房并讓年輕醫生穩住神;晚上十一二點,甚至凌晨三四點他都會回復患者的咨詢;大部分時間都在給人看病,只有周六才能和家人吃頓午餐;面對里外三層的患者,他需要壓縮午餐時間才可以診完,于是壓縮餅干成了他的常備單品;為了學習針藥結合,他在自己身上實驗針灸;為了研究出便宜又有效的藥方,他要查遍古今典籍……
什么是好醫生?一位患者在接受采訪時曾這樣表述,“你看楊大夫看診時的眼神,那根本不是一個醫生看病人的職業眼神,而是親人滿含關懷的眼神。”“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撫慰。”美國一位醫生的墓志銘曾經這樣表述醫學服務的真諦。醫療技術的功能是有限的,而能夠彌補缺憾的,就是閃閃發光的人文關懷。對于跟你我一樣同為凡人的醫生們來說,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很多不為人知的努力。楊文軍做到了,所以他感動了無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