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見習記者 張光益
2021年豬價“過山車”劇情的再次演繹,來到了“觸底反彈”的片段。
從最高點27元/斤的波峰到上月末的8元/斤的新低,再到目前15元/斤左右的反彈,豬肉價格完成這輪走勢不到一年時間。
“養一頭,賠一頭。”對于這樣的走勢,桓臺縣馬橋鎮生豬養殖大戶萬汝清可謂是受盡了苦頭。
那么,導致上述現象出現的原因是什么?未來豬肉行情怎樣呈現?
肉價“過山車” 買漲不買跌
10月26日,淄博魯中海盛水產品批發市場一普通豬肉攤位。攤主王云忙著分割豬肉,并不時地招呼著每一個駐足的顧客。
“買漲不買跌。”在王云的記憶中,9月時,攤位還一片安靜。但進入10月,買肉的人突然多了起來,且大有“擠爆”攤位之勢。
為什么?王云蹦出4個字說:“豬價漲了!”
漲價的豬肉讓靜默多日的市民突然忙碌起來,特別是隨著秋天,北方“灌腸季”的來到。
“最多的一次,我一下子賣了30斤肉。”王云笑著說,至于一次性買10斤、20斤的,大有人在。
王云說,這段時間,基本上“一天一個價”的豬肉已經漲到了15——16元/斤。這距離10月上旬時的“8元/斤”,已經翻了一倍。

事實上,8元/斤并非豬肉價格的最低點。
“最低的時候,一斤5、6元,你隨便挑……”張店華瑞園附近一農貿市場的宮姓攤主表示。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調查獲知,這樣的低價盡管吸引了終端市場一些散戶的目光,但就豬肉批發而言,在王云他們看來,那時的“老主顧們”似乎恍然忘記了今年1月份豬肉價格“27元/斤”的時刻,面對“白菜價豬肉”,紋絲不動。
然而,讓“老主顧們”始料未及的是,不到一個月,豬肉價格立刻“走紅”,10元/斤、12元/斤……一直漲到目前15——16元/斤的時刻。
這讓從事餐飲行業、錯失這輪行情的張磊很是沮喪。
33歲的張磊在淄博主城區經營著一家肉夾饃店,用他的話來說,“今年是我干餐飲最難的一年。”
張磊說,做餐飲是小本經營,靠的是回頭客。但“過山車”一樣的豬肉價格讓他十分煩惱,“漲得太猛,跌得太快”。
最難的時候,張磊不是沒有想過漲價,但為了維護生意,他一咬牙一跺腳便撐過來了。
撐過最為艱難的漲價時段,隨著豬肉價格的一路下滑,張磊覺得好日子來了。
然而,“買漲不買跌”心理影響下,面對10月份8元/斤左右的豬肉價格,以為肉價還會跌的他就選擇了觀望。
“當時,沒多囤一點,結果一轉眼,豬肉又回到了十幾塊錢時代。”張磊很是懊悔。
養殖戶的賬本
比張磊更為懊悔還有萬汝清。
實際上,相對于懊悔,萬汝清不知道用焦灼還是憤怒來表達自己的心情。
10月27日,淄博桓臺縣馬橋鎮萃源養殖場。
一臉疲憊的萬汝清坐在地上,悶著頭,一支接著一支地抽著煙。抽完,他把煙蒂猛地往地下一摁,轉身走向豬欄——豬欄里喂著40多頭豬,它們曾經承擔著萬家的“致富夢想”。
不過,上述夢想如今卻成一種負擔,萬汝清邊給豬喂食邊抱怨:“養不起了!一天比一天吃得多、拉得多不說,價格還不漲,這是要賠死人啊!”
作為一名名副其實的“70后”,萬汝清已經在養殖業打拼了近5年。
這5年前,生豬價格“風云變幻”,攪得萬汝清的心不得安寧。他說,養豬看似簡單,但實則工序繁雜,從豬苗到成豬,期間經歷了什么,只有他自己知道。
“今年搞不好就血本無歸。”萬汝清說,今年特別是最近,生豬價格很不正常,“最低的時候,內三元豬到4.8元/斤。”說完,萬汝清停頓一下,蹦出5個字“賠錢的買賣”。
他說,按照目前的行情,暫且不說人工成本,單論豬苗、飼料等價格,生豬價格到6.5元/斤才不賠錢,但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一頭豬就要賠個百十塊錢。”
萬汝清算了一筆賬:一頭220斤的成品豬,測算各個環節成本后,其成本價在1430元/頭左右,如果按照4.8元/斤時生豬價格賣出,一頭豬要賠370元左右。
“養一頭,賣一頭;賣一頭,賠一頭。”他說,當然他們最怕的不是漲或跌,而是怕這一市場沒有規律的“瞎搞”,“今天貴,明天便宜,我們折騰不起”。

以最近3年為例,萬汝清說,2018年受生豬市場不可控等因素影響,生豬產能劇烈動蕩。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又讓他們這些養殖戶們吃盡了苦頭。后來,國家出臺了包括養殖補貼在內的一系列養殖利好政策,萬汝清他們的“入市”積極性空前高漲,產能快速釋放。
“去年最多的時候,我養了1187頭豬。”說到這里,萬汝清很驕傲。

但問題總是先來一步。產能上來了,但等生豬出欄時,價格卻開始走低,以至于那些曾令萬汝清十分驕傲的“千頭生豬”,卻在現實面前成為“負擔”。
面對豬價持續低迷,萬汝清進退兩難,“如果養,豬越養越大,價格越來越低……”
于是,像諸多養殖戶一樣,萬汝清選擇了“割肉”,“低價出售!養的越晚,豬就越大;豬越大,越難賣;越難賣,就越賠。”
成本上漲時刻
萬汝清的案例并非孤本。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調查獲知,自今年生豬價格降至成本線以下后,一些養殖戶和養殖場為減少虧損紛紛采取減重操作,積極出欄。
出欄速度加快,生豬交易均重下滑速度亦快。
來自卓創資訊的統計顯示,截至9月底,全國生豬交易均重為122.89公斤,環比下降1.46%,同比下滑5.42%,140公斤以上體重生豬存欄占比降至2.15%,較年初下滑2.59個百分點。
“太難了。”淄川宏宇養殖廠的張宏宇也如萬汝清一樣發出感嘆。
在萬、張二人看來,造成這一局面的主要因素在于養殖成本的一路走高與產能忽高忽低的劇烈變化。
以養殖成本中最重的飼料成本為例,“飼料玉米、豆粕價格持續走高。”萬汝清說。
來自養殖行業的數據顯示:今年1月上旬還是2500元/噸的玉米到了10月就已飆至2900元/噸,每噸上漲400元。與此同時,豆粕從3400元/噸的漲至目前10月的3950元/噸,每噸上漲550元。

“對養殖戶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萬汝清說。
按照萬的說法,一頭豬一天至少吃2——3斤飼料,從豬苗到成豬大概要消耗400斤——500斤飼料,只此一項,飼料成本就達到500元左右。
“如果是1000頭豬呢?”萬汝清感嘆。
飼料成本高企不下的同時,水、電、煤等價格也日益走高,這同樣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除成本飆漲外,產能的巨變也是關鍵中的關鍵。
卓創資訊李素杰表示,國慶節前后,受市場、政策等方面的影響,養殖場集中放量,市場整體供應量偏大,但另一方面屠宰場開工率整體沒有提高,“供過于求下,豬價低迷是自然的事情。”
而這一切,要追溯到5、6月份時養殖企業的狀態,當時市場豬肉價格帶動下,養殖戶大批補欄。
如此一來,10月、11月對應出欄時,生豬供應量居高不下。
一切正回歸正常
在養殖戶萬汝清們看來,2021年終將畫上句號,特別是最后一個季節即將到來。但到達年末,養殖戶一年的艱辛會畫一個句號嗎?
“你看這市場,豬肉不是少,就是多。”在萬汝清看來,正所謂“物以稀為貴”,豬出欄少,產能就下降;產能一下降,國家政策補貼等利好政策就來。
此后,政策引導與市場價格疊加,養豬戶大量入市,緊接著市場供應過剩,豬肉價格快速下降。然后,豬價傷農,產能下降,如此往復……
“比如去年,很多個人和企業都看到豬價大好形勢,跟風養豬,之后豬多了、過剩了從而導致豬肉價格劇烈波動。”萬說。
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規律倒也情有可原,但問題是,疫情并未消弭,生豬養殖市場也有病害的發生。
這讓養殖行業繃緊了神經。
淄博一屠宰場王姓經營管理者表示:“豬肉市場規律早已被打破,行業規律紊亂不說,市場也存在問題。”
過去的問題存在,新問題也已到來。
卓創資訊李素杰說,自10月下旬以來,雖然市場生豬價格觸底反彈迎來行情反轉,且從10月5日到10月25日,短短20天就突破8元大關,“因為大豬供應偏少,天氣變冷速度較快,所以,大豬需求轉好,對標豬價格也形成一定的支撐。”
李素杰分析,隨著四季度傳統豬肉消費旺季的到來,大漲但仍相對較低的豬價雖然會讓提前制作香腸、腌臘肉的南北方顧客紛紛出手,進而給豬肉消費市場一定支撐,但這同時也透支了一部分11——12月的需求量,屆時,生豬需求上漲幅度或許減小。“綜合來看,11——12月豬價有上漲空間,但幅度偏弱。”李說。

在李素杰看來,對于這樣的豬肉市場,還要發揮國家收儲“托市”的作用,比如面對歷史低點的肉價,9月份國家啟動年內第二輪收儲工作;10月10日,第二輪第1次收儲3萬噸交易……
這一政策的發布,不僅增強業者信心,也對豬肉市場行情有一定利好效應。
同時,一眾市場參與者還認為,穩定豬價,除“托市”外還要做好生豬的疫情防控,打擊市場炒作行為。
“目前,豬價已逐步回歸正常,明年上半年或加速淘汰產能。”李素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