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邢婷)日前,山東正式提出在全省范圍內啟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同時出臺國內首個省級“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成為首個在設區市和縣(市、區)同步推進“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的省份。

  近年來,山東省人才回流態勢逐步形成,各類人才來魯留魯創新創業意愿顯著增強。來自山東省人社部門的統計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2021屆高校畢業生留魯率達83.05%,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此前,山東部分市、縣已開展“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的探索,但在全省層面缺乏統籌指導。

  前期,團山東省委會同中國社會科學院團隊成立課題組,面向全省各類青年群體發放、回收問卷6.2萬余份,并赴山東6市13個區縣以開展實地調查、面談、座談等方式,廣泛征求各領域青年、各地黨政領導、相關部門意見,提出“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10方面內容。

  “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分為3級,包括:城市就業質量、“雙創”活力、住房保障水平、教育保障力度、文化服務效能、健康保障水平、商業服務能力、生態宜居水平、社會治理能力和青年社會參與10個一級指標、20個二級指標以及若干三級指標,基本涵蓋對青年發展影響最大、關注最多的領域。

  “在省域范圍內開展建設工作,意味著這項工作不是個別市的單兵突進、一枝獨秀,而是全省16市總體上的一體推進、百花齊放,既有利于形成統一的工作標準與工作機制,也有利于形成整體的工作氛圍與工作合力。”今天下午召開的山東省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團山東省委書記劉天東介紹。

  劉天東介紹,在設區市和縣(市、區)同步推進開展這項工作,不僅有利于形成工作合力,同時考慮到當前大量青年學習、生活、工作在縣域內,鼓勵縣(市、區)獨立開展建設工作,將有利于打通服務青年的最后一公里,吸引更多青年投身基層,助力大中小城市形成優勢互補、密切協作的發展格局。

  面向全體青年的普惠性設計成為此次山東全省域推進“青年發展友好型城市”建設的一大亮點。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穆林霞看來,有的地區推動“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時,過分關注招引博士、“海歸”等“高精尖”青年,“但從城市人力資源的整體結構來看,這對小眾群體友好程度遠遠不夠,要廣泛關注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技工、文創青年、返鄉創業青年等各類青年人才和各領域青年群體,實現由培育少數精英向服務全體青年的工作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