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魏然

  □本報記者 魏 然

  本報通訊員 朱全超

  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以來,政協委員和政協各參加單位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通過提案積極建言獻策。省政協確定3件提案為省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重點提案,進行重點督辦,促進提案建議采納落實。

  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

  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加快推進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我省融入黃河戰略、引領流域發展的天然抓手。目前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為此,民建山東省委員會提交提案建議:

  打造生態保護治理新模式。在穩定現行清水溝流路的同時,加強對備用流路的綜合治理,改善自然保護區北部區域生態環境。加快推進黃河口國家公園建設。實施濕地生態修復水系連通、近海水環境與水生態修復、海岸帶生態防護等重大工程。建立黃河三角洲生態補償制度。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將PX上下游配套和烯烴產業鏈條接續項目、國家石油戰略能源儲備基地建設項目以及石化關聯產業和新興產業等項目,列入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以東營市為重點,支持石化產業以高端化、智慧化、高效化、一體化、綠色化為發展方向,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萬億級石化產業集群。

  建設優質高效農業創新高地。加快鹽堿地綜合治理和高效利用科技攻關,加快推進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黃河生態發展戰略研究院、黃河三角洲種業創新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建設。圍繞中低產田和鹽堿地改良利用,強化鹽堿地農業技術成果的試驗、示范、推廣。

  推動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在重要節點城市擴建、續建機場,推進航空貨運能力建設。加快京滬二通道津濰(煙)高鐵、德龍煙鐵路電氣化改造以及東營港4個10萬噸深水泊位、25萬噸級原油進口泊位及配套倉儲管線工程等項目建設。積極推動黃河流域沿黃達海高鐵大通道列入國家專項規劃。

  推進文化生態旅游融合發展。優化提升黃河口國家5A級旅游景區建設,規劃建設數字國家濕地公園和數字世界濕地博物館,打造濕地生態旅游基地。加快啟動黃河三角洲歷史文化、旅游等資源系統普查,建立文化文物旅游資源數據平臺。建設黃河口文化遺產展示工程,打響“黃河入海”國際文化旅游品牌。

  提案由省自然資源廳、山東黃河河務局、省發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廳、省科技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承辦。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

  大力改善老年民生

  近年來,我省一直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預期“十四五”時期將進入老齡化急速發展階段。為此,民進山東省委員會建議:

  推動生育水平合理回歸。全面清理涉人口計生領域的相關規范性文件,對已經不適應現實情況的過于嚴厲的處罰處分處理規定,先停止執行,盡快研究調整作出修改。全面建立從懷孕、分娩再到高中階段教育結束的鼓勵政策。實行與嬰幼兒照護服務配套銜接的育兒假、產休假,延長男性陪產假(護理假)、增設育兒假。

  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盡快實施“銀發工程”,按退休人員的專業方向,形成覆蓋各行業、領域的“銀發項目”體系。

  建立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推動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逐步縮減制度之間、各類群體之間的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差距。盡快建立全省統一、覆蓋城鄉各類人群的長期照護保險制度。

  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提高民辦普惠機構的建設、開辦、運營經費補貼標準,取消補助期限3年限制。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突出推進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和改造,護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50%—80%以上。制定出臺《山東省居家養老服務條例》。建立老年人患病住院期間不能自理,其子女享有護理假制度。

  著力建設老年友好宜居環境。完善落實無障礙環境建設法律法規、標準和規范,推動涉及無障礙設計的條款強制實施。加大財政投入,開展“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社區”建設示范行動。

  完善老齡工作體制機制。完善各級老齡工作委員會的統籌協調機制,將工信、市場監管、財政等部門納入協調議事機構。建立健全省、市、縣、鄉鎮(街道)4級老齡工作體系。

  提案由省衛生健康委、省民政廳、省醫保局、省發展改革委、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承辦。

  深入推進健康山東建設

  為推動健康強省建設實現重大突破,致公黨山東省委員會建議:

  健全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體制機制。一是健全完善組織體系。將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上升為省委衛生健康改革發展委員會,提升衛生健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二是構建高效運行機制。將衛生健康有關指標納入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指標體系。三是打造共建共享新格局。組織部門、衛生健康部門聯合開展“健康融入萬策”專題培訓研討,強化衛生健康治理共識,推動跨部門協同合作。

  擴大優質醫療衛生資源供給。一是打造醫學高峰高地。加強相關部門、單位協同,全力推動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創建工作。大力實施醫療能力“攀登計劃”,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高水平專病專科醫院、臨床重點專科、精品特色專科建設。二是推動基層能力提升。取消基層機構“收支兩條線”。調整完善醫保支付政策,進一步拉開基層機構與二、三級機構的醫保報銷起付線和報銷比例差距,提升醫保總額投向基層機構的比例。三是優化資源配置結構。合理控制公立綜合性醫院數量和規模,引導民營醫院提升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將中醫藥發展工作納入地方黨委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加大全科醫生培養力度。

  進一步提高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支持力度。一是健全穩定可持續的衛生健康投入機制。二是支持醫療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三是做大做強衛生健康科技創新項目,整體提升全省醫學科研實力。

  提案由省委組織部、省衛生健康委、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醫保局、省科技廳承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