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日報記者 毛鑫鑫

  4月6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脫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五場,介紹產業扶貧進展成效和鄉村振興工作情況。記者獲悉,實施脫貧攻堅戰以來,全省農業農村系統累計幫扶惠及貧困人口137萬人次,產業扶貧取得顯著成效,為實現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打下了良好基礎。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云介紹,2016-2017年,切塊安排20%以上的資金專門設立高效特色農業扶貧項目,累計投入1.3億元,實施項目71個,惠及337個村的貧困戶;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后,引導各縣(市、區)將涉農資金重點用于支持貧困地區發展高效特色產業項目,2018年以來整合中央和省級資金5.76億元,實施項目900余個,涉及近2萬村次。

  按照“一村一品”發展理念,我省引導扶貧工作重點村調整優化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專用小麥、水稻、地瓜等特色糧食作物,因地制宜發展蔬菜、水果、食用菌、中藥材等高效特色經濟作物。充分發揮專家顧問團、科技服務隊作用,累計開展科技下鄉活動20萬余人次,舉辦培訓班2萬期,指導農戶近900萬余戶次,促進了農業產業健康發展。省農業農村廳發展規劃處處長劉振杰介紹,目前,我省所有省扶貧工作重點村都能夠挖掘利用自身資源,培育發展起特色產業,為貧困戶脫貧增收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同時,我省加大對重點區域項目支持力度,2016年以來,安排重點區域項目資金44億元,安排20個脫貧工作重點縣項目資金41.6億元,安排黃河灘區縣(區)項目資金23.5億元。“4個2”地區的9個縣區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7個鄉鎮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僅菏澤、臨沂兩市獲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4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8個。

  我省還積極搭建村企對接平臺,鼓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到省扶貧工作重點村建立種植、養殖生產基地或購銷基地,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開發生態旅游等產業,實行“以企帶村”,同時,引導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吸納農村貧困人口就業。全省890多個承擔農業財政項目的農業龍頭企業,幫扶貧困戶9萬多戶;承擔農業財政專項的1400多個農民合作社,幫扶貧困戶7萬余戶;685家省級家庭農場示范場參與幫扶。

  相關報道

  鄉村振興擬按“強中弱”分類推進

  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云在省政府新聞辦4月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針對我省東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差異較大的實際,正在深入調查研究,探索制定分類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

  “總的設想是,把縣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主體,首先把城鎮化率相對較高的市轄區劃出來,單獨作為一類,因為這些市轄區農村人口數量已經很少了,這一類地區主要是按照城市統一規劃布局,加快融入城市發展。”褚瑞云說,把城鎮化率相對較低的涉農縣(市、區),依據綜合實力,按照強中弱劃分為三類,分別明確不同的發展目標和推進路徑。比如,經濟實力較強的,就要對標發達國家和地區,以動能轉換、優化升級為重點,探索實施整縣推進,率先實現鄉村振興;經濟實力一般的,對標國內先進地區,以加速發展、全面推進為重點,探索實施連片推進,加快實現鄉村振興;經濟實力較弱的,對標省內先進地區,以補齊短板、跨越趕超為重點,探索實施“點上示范、面上突破”,全力推進鄉村振興。

  從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方面來講,對這三類縣(市、區)也要提出差異化的要求。比如,在推進產業振興上,綜合實力較強的,就要聚焦產業深度融合,加快農業領域新舊動能轉換,打造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先行區;經濟實力一般的,要聚焦優勢特色產業,加快產業提檔升級,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綜合實力較弱的,要聚焦脫貧地區扶貧產業,加快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產能和市場競爭力。

  此外,各縣(市、區)所處地形地貌也不盡相同,有沿海地區、山丘地區、平原地區,還有黃河灘區、庫區、湖區,要鼓勵其立足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探索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路徑。在村莊層面,全省大致可分為集聚提升類、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搬遷撤并類。無論哪種類型的村莊,都要找準定位,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實施差異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