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1月29日,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印發《2021年全省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為切實搞好全省春季麥田管理和技術指導服務工作,省農業農村廳近期組織省農業農村專家顧問團小麥分團和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小麥創新團隊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2021年全省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2021年全省小麥春季管理技術意見

  今年我省小麥生產,由于秋種期間大部分地區適期播種面積大,播種質量較好,加之越冬前降水較多,土壤墑情普遍較好,小麥冬前苗情是近幾年較好的一年。據越冬前調查,全省小麥一、二類苗面積占比84.1%,比上年增加1.2個百分點;三類苗占比12.8%,比上年減少1.5個百分點。全省小麥平均畝莖數64.56萬、單株分蘗3.15個、單株次生根4.62條,分別比上年增加0.31萬、0.07個、0.26條。總體上看,小麥冬前苗情較好,小麥豐產基礎扎實。但越冬以來,我省經歷了多次強冷空氣和寒潮天氣,部分麥田遭受不同程度凍害。部分麥田冬前病蟲草害基數較大,預計春季偏重發生。

  針對目前我省小麥苗情、墑情和病蟲草害發生特點,春季麥田管理要立足“早”和“促”,各地要及早謀劃,動員群眾早行動、爭主動,以促弱苗升級,促苗情轉化,促分蘗增穗為重點,堅持因苗分類管理和病蟲草害綠色防控,提高麥苗群、個體質量,搭好豐產架子,奠定夏糧豐收基礎。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春季田間管理技術措施:

  一、適時鎮壓劃鋤,保墑增溫促早發

  鎮壓可壓碎土塊,彌封裂縫,沉實土壤,減少水分蒸發,提升地溫,使土壤與根系密接起來,提高植株抗旱、抗寒能力,有利于根系吸收養分,促苗早發穩長。對于吊根苗和田間坷垃較多、秸稈還田質量不高導致土壤暄松的麥田,要在早春土壤化凍后進行鎮壓,促使土壤下層水分向上移動,起到提墑、保墑、抗旱的作用;對長勢過旺麥田,要在起身期前后鎮壓,可以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根系下扎,起到控旺轉壯的作用。

  開春以后,隨著溫度升高,土壤蒸發量加大,在春季降水量偏少的時候,很容易引起大面積干旱發生。預防春季干旱,關鍵是保住地下墑。劃鋤可有效保墑增溫促早發,對群體偏小、個體偏弱、發生凍害的麥田效果尤為顯著。各地要及早組織發動農戶在早春表層土化凍2厘米時(頂凌期)對各類麥田進行劃鋤,以保持土壤墑情,提高地表溫度,消滅越冬雜草。在春季澆水或雨后也要適時劃鋤。劃鋤時要切實做到劃細、劃勻、劃平、劃透,不留坷垃,不壓麥苗,不漏雜草,以提高劃鋤效果。早春鎮壓應和劃鋤結合起來,先壓后鋤,達到土層上松下實、提墑保墑增溫抗旱的作用。

  二、因苗分類管理,科學肥水運籌

  (一)受凍麥田

  對于越冬期凍害較重的麥田,要立足“早管促早發”的原則,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早春適時劃鋤,去除枯葉,改善麥田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新生葉加快生長;二是待土壤解凍后及時追肥,一般每畝施尿素20千克左右,缺磷地塊畝施氮磷復合肥30千克左右,促進麥苗快發快長;三是在起身至拔節期根據苗情酌情追施氮肥或氮磷復合肥,提高穗粒數。

  (二)一類麥田

  一類麥田即冬前畝莖數60萬~80萬的壯苗麥田。對地力水平較高,群體70萬~80萬的麥田,建議在小麥拔節中后期追肥澆水;對地力水平一般,群體60萬~70萬的一類麥田,要在小麥拔節初期進行肥水管理。一般結合澆水畝追尿素15~20千克。

  (三)二類麥田

  二類麥田即冬前畝莖數45萬~60萬介于弱苗和壯苗之間麥田類型。春季田間管理的重點是促進春季分蘗的發生,鞏固冬前分蘗,提高冬春分蘗的成穗率。地力水平較高,群體55萬~60萬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以后、拔節以前追肥澆水;地力水平一般,群體45萬~55萬的二類麥田,在小麥起身期進行肥水管理。

  (四)三類麥田

  三類麥田即冬前畝莖數小于45萬的弱苗麥田。春季田間管理應以促為主。尤其是“一根針”或土里捂麥田,要通過“早劃鋤、早追肥”等措施促進苗情轉化升級。一般在早春表層土化凍2厘米時開始劃鋤,增溫促早發。同時,在早春土壤化凍后及早追施氮肥和磷肥,促根增蘗保穗數。只要墑情尚可,應盡量避免早春澆水,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土壤通透性并延緩麥苗生長發育。

  (五)旺長麥田

  旺苗麥田一般冬前畝莖數達80萬以上,拔節期以后,容易造成田間郁蔽、光照不良,后期易倒伏。對旺長麥田進行鎮壓,可有效抑制無效分蘗生長和基部節間過度伸長,調節群體結構合理。應在返青期至起身期鎮壓2~3次,時機應選在上午霜凍、露水消失后進行。在肥水調控方面,對于有“脫肥”現象的麥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澆水,防止過旺苗轉弱苗;對于沒有出現脫肥現象的過旺麥田,早春不要急于施肥澆水,應在鎮壓的基礎上,將追肥時期推遲到拔節后期,每畝追施尿素12~15千克左右。

  (六)旱地麥田

  對于旱地麥田應在早春土壤化凍后抓緊進行鎮壓劃鋤,以提墑、保墑。缺肥麥田,要在土壤返漿后,借墑施入氮素化肥,促苗早發;一般壯苗麥田,應在小麥起身至拔節期間降雨后,抓緊借雨追肥。一般畝追施尿素12~15千克。對底肥沒施磷肥的要在氮肥中配施磷酸二銨,促根下扎,提高抗旱能力。

  三、做好預測預報,綠色防控病蟲草害

  今春土壤墑情好,田間濕度大,麥田病蟲草害發生幾率增加,各地要密切跟蹤病蟲草害的發生發展趨勢,及早備好藥劑藥械,科學預測預報,搞好專業化統防統治,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防治。

  防治紋枯病、根腐病,每畝可選用250g/L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或300g/L苯醚甲環唑·丙環唑乳油20~30毫升,或240g/L噻呋酰胺懸浮劑20毫升對水噴小麥莖基部,間隔10~15天再噴一次;防治小麥莖基腐病,宜每畝選用18.7%丙環·嘧菌酯懸乳劑30~60毫升,或80%戊唑醇水分散粒劑10~12g,或200g/L氟唑菌酰羥胺懸浮劑50~65ml,噴淋小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畝用5%阿維菌素懸浮劑4~8克或4%聯苯菊酯微乳劑30~50毫升。以上病蟲混合發生可采用上述對路藥劑一次混合施用進行防治。

  返青拔節期是麥蜘蛛的危害盛期,也是紋枯病、莖基腐病、根腐病等根莖部病害的侵染擴展高峰期,要抓住這一多種病蟲集中發生的關鍵時期,以主要病蟲為目標,選用對路殺蟲劑與殺菌劑混用,一次施藥兼治多種病蟲。這幾年,山東小麥銹病時常發生,并呈現早發特點,因此,各地要提前建立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害預測預警機制,做到及時發現,盡早防控。

  春季化學除草的有利時機是在小麥返青期,早春氣溫波動大,噴藥要避開倒春寒天氣,噴藥前后3天內日平均氣溫在6℃以上,日低溫不能低于0℃,白天噴藥時氣溫要高于10℃。要根據麥田雜草群落結構,針對麥田雙子葉雜草和單子葉雜草,分類科學選擇防控藥劑,要嚴格按照農藥標簽上的推薦劑量和方法噴施除草劑,避免隨意加大劑量造成小麥及后茬作物產生藥害,禁止使用長殘效除草劑如氯磺隆、甲磺隆等藥劑。

  四、密切關注天氣變化,預防早春凍害

  早春凍害(倒春寒)是我省早春常發災害,特別是起身拔節階段的“倒春寒”對產量和品質影響都很大。各地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做好預警預防工作,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預防早春凍害可在降溫之前灌水,調節近地面層小氣候,減輕早春凍害對麥田的影響。若發生早春凍害,就要及時進行補救:一是抓緊時間,追施肥料。對遭受凍害的麥田,根據受害程度,抓緊時間,追施速效化肥,促苗早發,提高2~4級高位分蘗的成穗率。一般每畝追施尿素10千克左右;二是及時適量澆水,促進小麥對氮素的吸收,平衡植株水分狀況,使小分蘗盡快生長,增加有效分蘗數,彌補主莖損失;三是葉面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小麥受凍后,及時葉面噴施植物細胞膜穩態劑、復硝酚鈉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促進中、小分蘗的迅速生長和潛伏芽的快發,明顯增加小麥成穗數和千粒重,顯著增加小麥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