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濟南日報

  原標題:“方艙醫院”怎么建?山東出臺設計新標準

  近日,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有關單位在充分總結借鑒武漢等地“方艙式”臨時醫院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制《“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設計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以指導各地在突發重大疫情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時,迅速搭建大規模集中收治患者的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

  優先選用體育館展覽館改造

  據省住建廳專業人士介紹,“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是指在突發重大疫情等公共衛生安全事件以及重大自然災害時,為解決大量輕癥患者集中收治的問題,利用既有建筑在最短的時間內改造的臨時救治場所,由清潔區和污染區構成。

  此次編制《導則》是為有效應對呼吸類傳染病等突發重大疫情、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其他重特大突發事件,大量輕癥患者的集中收治問題,利用既有建筑在最短的時間內改造為臨時醫療救治場所,實現有效隔離傳染源、最大限度快速救治輕癥患者的目標,適用于利用既有建筑改造的臨時醫療救治場所,新建項目可參照執行。

  “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應具有大空間、大容量、臨時性的特點,設計和改建要遵循安全可靠、轉換快捷、易于恢復的原則。改造的既有建筑宜與周邊醫院有便捷的交通聯系,優先選用體育館、展覽館等大空間建筑改造“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

  根據《導則》,用于治療傳染病的“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應遵照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染鏈、隔離易感人群的基本原則,并應滿足傳染病醫院的醫療流程。以救治輕癥患者為主要對象,重癥患者應及時轉移至具有相應救治能力的醫院。

  選址盡量遠離城市人群密集活動區

  “方艙醫院的選址應盡量遠離高密度居民區、幼兒園、大中小學校等城市人群密集活動區,遠離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氣體生產儲存場所,盡可能選址在城市常年主導風向下風向。”這位專業人士說。

  建設方艙醫院的既有建筑與周邊建筑物之間應有不小于20米的隔離間距,入口處應有停車以及回車場地,能滿足救護車輛的快速抵達以及快速撤離,做到對外交通便捷、無障礙設施齊全,并為臨時停車和物資周轉留出場地,用地周邊宜有較為完備的安防設施。

  在建筑設計方面,“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的改造,原則上只進行建筑內部使用功能改造和場地設施改造,主要內容包括建筑內部分隔、建筑內部設施設備、室外市政設施等。既有建筑改造后至本次使用結束期間,只能作為“方艙式”臨時應急醫療救治場所使用,不得兼作他用。

  建筑平面布局應嚴格遵循“醫患分區”的原則,消防設計應滿足現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改造后各樓層或高大空間內容納的人數應根據現有疏散樓梯及安全出口的疏散寬度確定,疏散樓梯間或高大空間安全出口凈寬度按消防規范或按100人不小于1米計算。

  此外,應選擇結構狀況良好的既有建筑進行改造,并對房屋結構進行安全評估。一般應選擇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及以下地區的建筑實施改造,優先選用使用年限不超過十年的重點設防類、大空間建筑。經受過地震、臺風、洪災等災害的建筑原則上不應選用。 (濟南日報 記者:付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