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魯靈秀”、“魯南明珠”微山湖,蘆蒲含翠、荷花飄香,物產富饒、溝汊縱橫,是我國北方最著名的淡水湖之一。這里有山、有島、有林、有湖,風光旖旎,美不勝收。京杭大運河自北而南從湖內通過,像一條玉帶把微山湖和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溝通起來,使其成為南北水上交通的咽喉。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常被稱為“中國五大淡水湖”。微山湖屈居“第六大淡水湖”,但這足以讓她成為山東第一大湖。


1
“西邊的太陽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在這熟悉動聽的歌聲中眼前浮現的是一片水面遼闊和碧波蕩漾
微山湖的所有湖面屬濟寧市下轄的微山縣——微山縣,但它除了滋養了70多萬微山縣人民,她還滋養著湖畔山東、江蘇兩省的濟寧、菏澤、棗莊、徐州等城市。

她,極其古老,所在地殼已有4億年的高齡。她,又極其年輕,形成今日規模也只有150年。黃河,將微山湖塑造成了今天的模樣。脾氣暴躁的母親河,在下游經常改道、決口,大量泥沙淤積,不斷抬高微山湖周圍,河水匯入洼地,微山湖越變越大。

微山湖的水,主要補給來源是黃河及黃泛區的河流。略顯渾濁的湖水,孕育了全國面積最大的荷花蕩(多數是叢生的野荷)。光是微山島周圍,就有十萬畝蓮荷,這十萬畝荷花蕩,猶如銀河,零零碎碎的綠色,仿佛星空。

微山島,保留著微子的遺孤;獨山島的歷史比湖泊更長;南陽島的熱鬧從古延續至今。南陽島上的南陽古鎮,依古運河的大堤而建,窄窄長長,像一把綠色的琵琶。她的繁華,是因為南來北往的客船,大運河時代,這里匯聚著魯語、吳韻、豫腔、淮調,湖畔的徐州、濟寧都是繁華一時的大城。

2
茫茫蒼蒼的百里蘆葦蕩,蔚為壯觀的萬頃紅荷,是微山湖獨有的風韻。

浩瀚無際的波光里,葦影婆娑,成就了微山湖的秀麗景色。金色的太陽普照在微山湖上,泛出了耀眼的七彩光芒。

來往如梭的船只,也是一道道靚麗的風景。微山湖畔,醉人的落日夕陽罕見的水上森林升騰的裊裊炊煙,構成了微山湖獨特的美麗畫面。


湖上浩渺的水氣蒸騰,勝于云夢大澤,于靜默中忽地激起的一束浪花,也充盈著蕩氣回腸之勢,撼動兩岸山花草木。朦朧中,看到遠處島上跳舞的水鳥,岸邊船上忙碌的魚鷹,仙境般的水鄉澤國如夢如幻,似蓬萊仙境、海市蜃樓,又如微湖水幕、秀場演藝,它是如此磅礴、深邃、神秘,將天地萬物包容,而偌大的游艇與游人,亦不過是天地蜉蝣、滄海一粟。

游過微湖才知,何謂“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置身于滕州微山湖之上,感念水的無形而有意,期待萬荷綴湖的美麗與魅力,收獲湖的柔情與海的深邃,遇見來自春天的那份美好。


3
微山湖到底有多大呢?微山湖由從北往南的四個湖組成:南陽湖、獨山湖、昭陽湖、微山湖。我們常說的微山湖是指這四個湖的統稱,而不是其中的那個小微山湖,因此微山湖也被稱為南四湖。微山湖整體呈現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長條狀,長約120千米,寬約6千米~25千米,面積約1266平方千米,大約為太湖的二分之一大小。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就是沿著微山湖西岸一路南下的。濟寧市的地圖看起來像一片漂亮的葉子,而微山湖就是那片葉子的莖。


4
關于微山湖的區劃問題,讓我們追溯一下它的歷史,看看到底經過了哪些變化。明朝時期,微山湖的面積大約只有如今的一半大小,大概為北邊的南陽湖、獨山湖和昭陽湖那一片區域。當時是歸于兗州府和南直隸的徐州共同管轄。

由于黃河的改道奪泗奪淮,大量的泥沙淤積,使得這一地區的河水不能順利的排出。到了清朝時期,微山湖就非常大了,基本上和現在差不多。此時微山湖是歸山東省的兗州府、濟寧州以及江蘇省的徐州府共同管轄,但徐州府所占湖區面積相對較小。

1949年,由于江蘇省還沒有全境解放,徐州劃入魯中南行政區。微山湖西南的沛縣、銅北縣(今銅山鄭集鎮一帶)歸魯中南行政區的臺棗專區管轄。也就是說,當時的微山湖是歸魯中南行政區所管轄。為了統一管理微山湖湖區,設立了湖區辦事處,駐地夏鎮。1952年,徐州重新劃歸江蘇省管轄。微山湖沿岸的沛縣也同徐州一起回到江蘇。雖然微山湖歸山東省管轄,但是當時山東、江蘇兩省在微山湖湖區界線并不十分清晰。

1953年,為了更好的管理微山湖,設立微山縣,將整個微山湖湖區基本上都納入微山縣的管轄范圍。也就是說整個微山湖基本上都歸屬于山東省了。

但是在微山湖一帶兩省交界的地方,是以湖田為界,湖水漲漲跌跌,湖田有時多有時少,邊界也就跟著不斷變化。當時那里有個很形象的說法就是水漲到哪里,哪里就是山東;水退到哪里,哪里就是江蘇。這種界線的不確定性給當地的老百姓帶來一些困擾。后來兩省有關方面經過多年的協調、商談,湖區的邊界產生的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

微山湖,滋養出山東的靈秀。乘一葉扁舟,在漁家女輕輕的搖櫓聲中,游蕩在微山湖的荷花叢中,一朵朵紅荷競相開放,如煙似霧的朦朧奇景更顯紅荷的嫵媚和妖艷,真是接天蓮葉無窮碧,微湖荷花別樣紅。

文中圖片及資料來源網絡
(本文只作分享交流,不做商業用途,侵刪)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