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京滬高速萊蕪至臨沂段改擴建工程建成通車,標志著山東省第三條雙向八車道高速公路正式投入使用。京滬、濟青兩條交通大動脈相會于濟南,貫通了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鐵三角,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京滬高速萊蕪至臨沂段改擴建工程全長232.4公里,縱穿泰沂山區、結晶巖丘陵區、沂蒙七十二崮及臨沂三大平原區,沿線建設環境復雜多變,建設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工程要素,是進行科學技術研究創新的理想載體。為此,省交通運輸廳執法局在建設初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京滬高速品質工程創建議題,初步確定打造“綠色+智慧”的工程品牌,制定了“質量為本,科技先行”的質量監督管理原則,組建了執法局牽頭,萊蕪、泰安、臨沂三市質量監督機構配合的“1+3”監督小組,抽調骨干技術人員全程跟蹤質量監督和科研指導。

  為了使品牌盡早樹立,執法局一方面組織監督小組對京滬高速進行質量安全大體檢,高標準嚴要求,在交底檢查中提出質量安全問題及相關建議150條,基本消除了京滬高速質量通病問題,為品牌打造創造了先決條件。另一方面積極與交通運輸廳、交通運輸部溝通匯報,爭取相關示范項目品牌打造在京滬項目落地,在各方的努力下,最終京滬改擴建工程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BIM技術+綠色公路”雙示范項目。在“綠色”和“智慧”雙屬性加持下,京滬高速公路建設開始展翅高飛。

  BIM技術應用領先全國。項目全線大力推廣應用BIM技術,建模及模型應用與BIM協同管理平臺建設兩條主線同步推進。一方面,通過建立全線全要素的BIM精細化模型,對重難點工程進行三維技術交底和4D施工模擬;對交通導改方案和交通流進行精確分析;運用傾斜攝影技術來輔助土石方計量;另一方面,通過BIM協同管理平臺集成設計、施工中的數據和信息,對施工過程進行精細化管控,實現構件質量可追溯、安全管控全方位、進度實時可視化,達到信息共享、管理協同、提質增效的目的,為實現工程精益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2019年12月,全國公路BIM技術交流會在京滬項目召開,京滬項目BIM技術應用水平得到了全國專家的一致好評。隨著工程的不斷推進和深化,京滬項目總結提煉出了兩部適用于高速改擴建工程的BIM技術相關標準,取得公路三維協同設計及工程管理方面的軟著共6個,發表BIM技術應用方面論文8篇,其中3篇EI、4篇核心,獲得國內各類BIM技術應用獎共7項,包括中國公路學會交通BIM創新獎一等獎、龍圖杯一等獎及優路杯一等獎等。

  綠色公路打造亮點紛呈。京滬項目打造了瀝青混凝土材料100%回收利用、隧道洞渣100%分級利用、主線交通100%不斷交、上跨天橋100%采用鋼結構橋梁的“四個百分之百”綠色公路。在高陡邊坡采用先進的生態修復方案改進恢復效果,在低填方邊坡以植物纖維毯代替骨架護坡。采用環境實時檢測、脈沖電子除塵器、砂石分離機和三級沉淀池等實現空氣噪聲實時監控、除塵降塵、污水零排放。針對綠色公路品牌打造,京滬項目總結發布了1部適用于高速改擴建工程的地方標準,申請發明專利5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已發表綠色公路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方面論文12篇,其中SCI(科學引文索引)1篇,EI(工程索引)6篇、中文期刊5篇。

  “四新技術”推廣層出不窮。京滬項目橋面鋪裝施工中在全國首次采用LC50輕骨料混凝土,同時引進全自動桁架式輥軸攤鋪機,確保了新舊橋梁拼接、建設質量;路面銑刨中在全國首次采用國六排放標準的單發、無級變速干式吸塵車,在節省燃油的同時,一次性清掃達到最佳效果;同時扎實開展“微創新”及班組課題攻關,研發應用了箱梁內膜固定措施、梁板半自動鑿毛機等多項新型施工工藝、新型適用技術,全力推進品質工程建設,引領公路建設轉型升級。

  其中,項目研制的路面取芯防污處理裝置、老路臺階專用銑刨裝置榮獲全國公路首屆“微創新”大賽金獎;邊溝開挖一次成型機榮獲全國公路首屆“微創新”大賽銀獎;提高改擴建工程老橋拼寬翼緣板破除一次性合格率、提高預制T梁外觀質量合格率等QC成果榮獲中國交通企業管理協會、山東省公路學會二等獎。

  科研成果轉化成效顯著。京滬項目聯合長安大學、山東大學開展科研課題研究,《京滬高速公路綠色公路示范項目關鍵技術研究》《BIM技術在高速公路關鍵控制性工程建設中的應用研究》《京滬高速公路加寬工程巖質高邊坡穩控技術及監控與安全評價體系研究》《高速公路瀝青路面不同車道差異化性能設計與施工成套技術研究》4項課題在京滬改擴建項目落地,其中部分課題已通過省交通運輸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驗收;依托京滬煤矸石路基填筑,組織編寫了山東高速集團企業標準《已燃煤矸石填筑路基應用技術規程》,已通過專家評審,在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曉芳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