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蓋有驚喜”!小小的豆腐盒里究竟藏著多大乾坤?

01
美好的味道,源自食材和味蕾的完美碰撞。在億萬次碰撞而生的奇跡當中,有這樣一類菜,懷揣著齊魯大地延綿千年的傳奇,在筵席間傳禮,在唇齒間留味,在人心中入魂。
這就是博山菜。
在博山,與飲食有關的諺語多達60多條,歇后語近20條,在為數不多的民謠中,有6條與飲食有關。“吃了博山飯,圍著天下轉”,這是一句流傳最廣、叫得最響的博山飲食民諺。
作為魯菜發源地山東博山,有一道名為“開箱取寶”的菜,歷經三百多年的歷史沉浮,通過一代代食客的味蕾口口相傳。

而這道神秘的“開箱取寶”就是博山人家喻戶曉的“博山豆腐箱”。
博山豆腐箱是一道典型的博山菜,曾被評為“山東十大經典名菜之一”。顧名思義,這是一道以豆腐為主料的菜。簡單點說,就是用嫩嫩香香的豆腐做成一個一個的小箱子,打開蓋子里面是香氣四溢的餡料,美味的肉汁慢慢的滋潤進豆腐里,“孕他味于腹中”,風味交融,湯汁醇厚。
入口,首先發起進攻的是旺火猛油滋滋煎出的豆腐皮的焦香酥脆,再是破皮而出滑嫩鮮香的豆腐瓤在口中跳起的湯汁華爾茲,壓軸出場的是豆香與肉香纏綿交融的豆腐餡奏起的交響曲。這一份豆味芬芳與肉香濃郁的深刻交融,外焦多汁與里嫩滑香的多元組合,吃起來回味無窮。

02
在中國的各大菜系中,魯菜以其經典傳承,并且與當地的飲食文化及風土人情巧妙相結合,贏得了眾多食客的喜愛。魯菜的最大特點就是特別講究功夫,非十年八載幾乎難成魯菜名廚。
魯菜主要分為博山菜、濟南菜、膠東菜,另外還有特別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孔府菜,而其中博山菜則是魯菜的發源地。
博山區隸屬于山東省淄博市,于雍正年間建縣,并于1955年設立博山區。博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境內有齊長城、顏文姜祠、鳳凰山等名勝古跡,博山的陶瓷及玻璃制作在北方來說也是相當有名氣,號稱“中國陶瓷琉璃藝術之鄉”。
作為魯菜發源地山東淄博博山,有許許多多令食客欲罷不能的代表菜:博山酥鍋、炸春卷、博山豆腐箱、琉璃地瓜等等。。。其中,博山豆腐箱甚為經典。

博山豆腐箱由來歷史悠久,大概在清代成型。清乾隆《御茶膳房。膳底檔》中記載,乾隆皇帝膳單中常會出現一道“廂子豆腐”,廂即箱,為當時婦女收藏首飾的小箱子。相傳乾隆皇帝南巡時,曾臨幸博山,當地招待用膳時上有豆腐箱這道菜,其外形獨特,寓意吉祥,口感細膩,滿口濃香,乾隆用后贊不絕口,后來這道菜便常出現在乾隆皇帝的膳單中,并為滿漢全席九白宴中的熱菜四品之一。
建國后,博山豆腐箱因其獨特的做法及風味登上了人民大會堂國宴之列,深受中外賓客的關注和喜愛。現在,博山豆腐箱更是走進了尋常百姓家,走進大大小小的博山菜館里,豆腐箱成了人們必點的一道菜。
自形成至今,代代傳承,在博山地區成為一種普遍的菜品。從飯店到家庭,幾乎都可以做這道菜,也因各家口味不同,而形成了各類不同的豆腐箱。
2010年1月被博山區人民政府公布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03
至于為什么豆腐箱也叫“開箱取寶”,這就牽扯到豆腐箱的來源。其實豆腐箱這道菜的誕生本就是天才廚師的靈光一現。
話說,清朝年間,有一位號稱“博山廚師第一人”的名廚張登科,他開了一家名為“慶和聚”的飯館。有一天他的老朋友來看望他,到的時候已是晚上,飯館的菜肴已經全部售罄,實在沒有什么像樣的菜來招待老朋友了。于是,“老廚師”張大廚一拍腦袋,機智地用豆腐為主料,做了一道箱式“素菜”。他把蠅頭豆腐、海米、木耳、砂仁粉等細細炒制,然后裝入油炸過的做成箱子形的豆腐內,再加料汁勾芡,于是首代豆腐箱閃亮登場。

老朋友吃完之后,“驚為天人”,細問該菜的名堂時,張登科實情以告。老朋友于是脫口而出:“真象個金箱,就叫它金箱吧”。沒想到在座的還有一位文化人,他說“按吃法,叫金箱還不如叫開箱取寶更合情理”。果然,有文化最可怕,一道臨時起意的菜就這樣有了一個很高大上的名字。
當然,關于豆腐箱的來源各個版本說法不同,也說明了這道美食的歷史已久。
04
后來有當地的大廚進行改良,變換造型,將豆腐箱摞起來,擺成塔狀,取名“水漫金山”,有時還會用九個小豆腐箱摞起來,寓意“九子登科”,這個說法特別適用于婚禮上。婚宴上,這都是近乎壓軸的大菜,寓意主家以后九子登科、十全十美,主家一看上這道菜時也會過來敬酒,特別吉祥應景。
豆腐箱還是博山人年夜飯的必備菜肴之一。不僅僅是因為其顏值與美味并存,葷素搭配合理,更重要的是因為“豆腐”諧音 “都福”,兆頭好。而且豆腐箱里的餡料既有香菇、木耳等山珍,又有海米、蝦仁等海味,可謂既有“山的味道”,又有“海的味道”,對于“民以食為天”的老百姓而言,這實在是再好不過的寓意。
在年夜飯時吃的豆腐箱又被稱作“打開福蓋吃福子”,寓意著吃完后全家人“都有福”。對于小朋友而言,還有一項附加的福利,那就是考驗一下小舌頭,猜猜自家的豆腐箱里有幾種餡料。

05
菜的好壞不在于其食材是有多么的名貴,而在其營養和口味。豆腐乃由黃豆精打細磨而成,能清火、降肺熱,對于內熱所引起的各類病痛有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豆腐雖便宜,但營養極高,如果再用它做出豆腐箱這樣的美味,當然會受到老百姓的喜愛。
制作豆腐箱,豆腐是關鍵。這道菜的主食材豆腐,一般都是精選當地農家純手工碾磨的豆腐,配以山泉水制作而成。博山的豆腐與別處的不同,是用 “酸漿”點出來的。所謂“酸漿”,就是將做豆腐時壓出來的漿水盛在一個專用缸內,由自身的乳酸菌發酵而變酸,即為“酸漿”。“酸漿”豆腐細致緊實,是做“豆腐箱子”的這種略考驗刀工的豆腐菜系的不二選擇。

至于豆腐箱里放置的餡料,則是因人而異了。簡單來說,就是“喜歡什么就放什么,手頭有什么趁手的原料就放什么”。如果用海米,火腿,木耳,香菇調制餡料給這道美食,更是錦上添花。一言以蔽之,豆腐箱是一道很隨性的菜,可以隨心所欲,包容萬物。所以,在博山,同一道菜卻吃出不同的味道,是食客們的常識之一。
傳統豆腐箱。需要用到五花肉丁、黑木耳丁、筍丁、海米、蔥末、姜末。豆腐改刀成長6公分、寬厚2公分的長塊。入油鍋炸成金黃色撈出晾涼。筍丁、黑木耳丁和五花肉丁分別焯水備用。加入底油,放入海米翻炒,再加入焯好水的五花肉丁,大火翻炒。快成熟時,加入蔥姜末和醬油、老抽,最后加入筍丁和黑木耳丁,炒熟備用。炸好的豆腐切一側表皮,不要切到底,扣出里面的豆腐瓤,形成一個個的小箱子狀。把炒好的餡料裝滿一個個的小豆腐箱里,再入蒸箱蒸制10分鐘,此時就可以調汁了。油鍋中加入蒜片爆香,急火烹醋,加水燒開把蒜片撈出,最后調味勾芡,把調好的芡汁均勻的澆在蒸好的豆腐箱上,一道色澤鮮亮,香氣濃郁的豆腐箱就做好了。

先輩們以智慧與豐富的想象力,利用所有能利用的食材,發明了一道道人間美味,然后在時代背景的變化下,一代代傳承與創新。
隨著飲食業的發展,豆腐箱的餡子也不斷革新,改進為“三鮮餡”(海參、海米、里脊肉)、雞肉餡、什錦餡、蟹黃餡等,這道菜逐漸升格為“三臺席”、“四四席”的大件之一。近年來又有所創新,把長方形改為三角形,在制作工序和用料上基本相同,但豆腐三角多用肉餡,現在豆腐箱這個菜已在淄博各地飯館、賓館、招待所等,推廣食用了。

06
博山豆腐箱巧妙搭配,口感細膩,濃香滿口,皮韌餡嫩,回味無窮。其香其美,是語言和文字表達不出來的,只有親口品嘗才能感受到這道美食的無比妙趣,它給人的是色香味意形全方位的享受與快感。
美食的真趣在于它并不取決于烹飪材料是否名貴,也不取決于制作過程是否繁復,常常最平凡的烹飪材料、最簡單的制作過程,卻能做出最色香味俱佳的佳肴。山珍海味、精雕細作雖是美食的重要體現,但家常菜肴,故鄉風味也自有一種獨具的魅力,令喜愛它的人們縈繞心頭,久久不忘。

07
評品一個地方的飲食,最好到三個地方:當地百姓的家里,街頭巷尾的攤點,還有客朋滿堂的飯店。博山與別的地方最大的區別是,家里、攤點和飯店的飯菜基本是一樣的,換句話說,飯店的飯菜一般家庭都會做,一般家庭的飯菜也能上得了大席,這不得不說是博山飲食的一大特色。而豆腐箱就是這樣一道菜。
“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這句詩用來形容氣象萬千的豆腐箱再合適不過了。這道不同尋常的博山菜,于高深處,它見過大場面,既得到過乾隆爺的稱賞,也上過人民大會堂國宴。然而這卻又不是一道高高端著的菜,尋常百姓家也都能做。既可陽春白雪,也可下里巴人,既可登廟堂之高,也可處江湖之遠。小小的箱子里有著大大的乾坤,這道菜也象征著一代代博山人拼搏又包容的精神,源遠流長,代代相傳。
圖片來源于網絡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