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日前結束,累計潛水89次,潛水時長3127分鐘,發現1處一戰時期大型沉艦遺址。

8月5日至9月23日,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聯合組織實施了青島膠州灣外圍海域水下考古調查工作。

此次調查工作50余天,主要采取物理探測與潛水探摸相結合的方式對前期掌握的水下遺存線索進行調查。共物理探測面積50km2,總探測距離達566km。在膠州灣內、竹岔島周邊、大公島南部海域共發現水下疑點23處,潛水核查了其中14處疑點,累計潛水89次,潛水時長3127分鐘,其中水深超30米的潛水32次,時長達1034分鐘。在膠州灣內發現水下文化遺存疑點3處,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確認1處一戰時期沉艦遺址,采集文物一百余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收獲。

在大公島南部海域發現并確認1處一戰時期的大型沉艦遺址,這是本次調查最重要的收獲。采集到出水鋼鐵艦材、武器彈藥、扇葉、水管閥門、皮革鞋墊、煤塊等鐵質、銅質、木質、鉛質等材質的上百余件文物,可復原共45件,帶有文字的2件。出水文物、船體建造工藝及相關文檔記載等都為遺址的性質判斷提供了重要的佐證。
其次,本次調查工作在膠州灣內新發現3處水下文化遺產疑點。工作期間,受天氣和海況影響無法在膠州灣外工作時,則對膠州灣內開展了部分調查工作,發現3處疑點。1處采集到鐵錨、煤礦、鐵質凝結物等的遺物,因工期未能進一步深入調查,作為線索留待以后進一步物探和潛水確認。另外2處疑點位于航道上,因客觀原因未能予以潛水探摸確認,但通過文獻檔案的整理分析,對其的性質有了初步認識,極有可能為一戰時期沉艦。
此次調查發現的一戰時期相關遺存,對研究發生在膠州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的亞洲戰場)的日德海戰提供了重要的實證資料,通過對沉艦信息的捕捉詮釋,對于進一步豐富我國水下文化遺產當中的沉艦類型,深入研究當時軍事文化水平和世界歷史進程具有積極的意義。按照工作要求,工作中采集的出水文物均已做好文字、影像、登記等記錄工作,并移交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進行保護處理。目前,研究團隊正在編寫工作報告,并對發現的3處疑點和確認的1處沉艦遺存評估并提出工作建議。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齊春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