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委、省政府印發《山東省貫徹〈交通強國建設綱要〉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30年,山東基本建成交通強省。省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9000公里,高鐵運營里程達到5700公里以上,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30萬公里,并打造“123”客運通達網和建成“123”物流網。

  三大經濟圈內實現1小時通達

  2019年,山東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第一批13個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之一。《意見》明確,從2021年到本世紀中葉,山東分三個階段推進交通強省建設。到2030年,基本建成交通強省,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基本形成,綜合交通網絡密度和通行能力居全國領先水平,打造“123”客運通達網,省會、膠東、魯南三大經濟圈內實現1小時通達、省內各地實現2小時通達、與全國主要城市實現3小時通達;建成“123”物流網,省內1天送達、國內2天送達、國際主要城市3天送達。

  到2040年,全面建成交通強省,交通運輸總體水平達到全國領先、國際一流;到2050年,鞏固提升交通強省建設成果。

  203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9000公里

  《意見》提出,要建設貫通國內外的綜合交通運輸大通道方面。積極融入國家交通運輸主通道規劃建設,加快臨淄至臨沂、董家口至梁山、德州至鄆城等高速公路,京雄商、京滬輔助通道、濟鄭、魯南、青島至日照至鹽城、濱州至臨沂、青島西至聊城等高鐵通道,濟南機場、煙臺機場改擴建等民用機場項目建設,推動京滬新一代高速鐵路規劃建設,強化與京津冀、長三角、黃河流域、雄安新區及相鄰省的立體互聯。

  大力開拓“一帶一路”陸海通道,積極推動渤海海峽跨海通道項目,大力發展中日韓陸海聯運、歐亞國際班列,加密民航和海運國際航線,推進公鐵跨境運輸便利化。充分發揮全省港口資源整合效能,優化提升客貨運輸結構,建設東北亞國際航運樞紐、世界一流國際中轉港。

  到2030年,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9000公里,形成“九縱五橫一環七射”網絡布局;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省際出入口分別達到27個和49個;全省高鐵運營里程達到5700公里以上,高鐵網絡覆蓋縣域范圍達到100%,“四橫六縱”現代化高鐵網絡基本形成;高速鐵路省際出入口達到15個;民用運輸機場達到16個;沿海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達到360個。

  推進濟棗濟濱濟濟高鐵建設

  在建設省域內便捷順暢的綜合交通網絡方面,《意見》提出,以交通運輸無縫銜接和零換乘為目標,推進城際鐵路、通用機場、城市軌道交通、城市群快速公路融合發展。加快濰坊至煙臺、萊西至榮成、濟南至棗莊、濟南至濱州、德州至商河、即墨至海陽、青島至平度至萊州、濟南至濟寧、淄博至東營等鐵路建設,推進商河、即墨、棲霞等通用機場發展,鞏固普通公路發展成果。到2030年,鐵路運營總里程突破10000公里,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30萬公里。

  在提高城鄉交通保障能力方面,《意見》提出,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完善城市非機動車交通系統和無障礙設施。有序推進濟南、青島、煙臺、濟寧、濰坊、淄博、威海、臨沂、菏澤等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強化城市軌道交通、公交汽電車與其他交通方式銜接。加快充電、加氫、加氣設施建設。到2030年,軌道交通營運里程達到1200公里,中心城區公交站點500米覆蓋率達到100%,城市交通基礎設施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居全國前列。注重城鄉交通一體化發展,深入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提升建制村通公路的質量和水平。

  加快發展高鐵快運及電商快遞班列

  同時,《意見》提出,我省將建設便捷高效、先進共享的運輸服務體系,創新協同、融合開放的智慧交通體系,節能環保、生態集約的綠色交通體系,大力發展公鐵水空多式聯運,建立完善航空物流網絡,加快發展高鐵快運及電商快遞班列。

  其中,在加快重點領域技術創新方面,依托京杭運河、小清河等開展生態航道建養技術研發,重點突破高速公路智能化、“兩客一危”營運車輛智能監管、車路協同等關鍵技術。開展智慧高速公路系統工程研究,建設全天候通行、全路段感知、全過程管控的智慧高速。推進智慧港口建設,建立物流、監管、服務一體化的港口云生態平臺和自動化碼頭系統。到2030年,智慧高速公路占比達到50%以上,建成10個以上智慧碼頭。

  在構建智慧交通服務系統方面,拓寬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在列車運行控制、車輛和船舶監管等方面的應用。廣泛應用交通基礎設施自感知、5G、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建成支撐全省的智慧高速大數據應用平臺。

  據省交通運輸廳網站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省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6447公里,公路總里程達到28萬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78.8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鐵運營里程達到1987公里,鐵路運營里程達到6589公里,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223.7公里。

來源:愛濟南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