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棗莊的東端,有一個極富傳奇的美麗古村落。她于明洪武年間立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村前曾有數百畝湖泊濕地、河流,多蘆葦蒲草與野荷。因湖和姓而得名,又因傳奇而靈動,歷經千百年風霜雨雪的洗禮,這里不僅沒被塵封,而且因為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讓她更具有詩一般的神韻,畫一般的娟秀,夢一般的傳神,吸引著人們奔赴、留戀、駐足,留下美好的記憶。這個美麗傳奇的村莊就是2016年入圍山東省第三批傳統古村落的東郝湖村。

  東郝湖村起伏于曲折的嶺坡之間,前飲清湖,后依群山,東傍放馬嶺,西流大沙河,東西、南北兩條柏油路連接世外,其景僻靜、幽深、淡雅,置身其中真有相見兩不厭,恨不隱此間的心愿。依堪輿學理論,此村址格向應為“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真乃“世外桃源”,“風水寶地”也。而其傳奇的身世厚重的歷史文化,也恰好詮釋了它的魅力內涵,給人們美的遐想,成為津津樂道的話題。

  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傳說:遠古之時,古村前是一片幾百里的清水湖,湖水清泠,煙波浩淼,祥鳥群飛,魚鱗閃爍,岸旁綠樹成蔭,荷花飄香,景色美不勝收。一日,玉帝令九條金龍行云布雨,可它們迷戀湖景,玩性大發。時而騰躍,掀起通天水柱;時而互逐,攪動波浪滔天。觀者長嘆:“九龍戲水,世間必有大旱!”事實也正如此,九龍只顧玩耍,忘記行雨時辰,致使多地干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荒野餓 殍 遍布。玉帝震怒,派二郎神將九龍捉拿天庭,鞭笞后將其投入村里古井中,飽受人間痛苦,待其罪愆期滿重返天庭。也因此,玉帝責罰四海龍王將清水湖移走,只留兩小池湖水供當地人畜飲用。一池在九間屋下的山澗中,后人稱之為“九龍潭”,一池在山下村西南,即如今的“清水庫”。

  因有此傳說,古村周圍環境優美,郝姓始祖肩挑兄弟倆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居于此,將村名定為郝家湖,后稱郝湖,現改為東郝湖。清水庫有泉眼,大如茶碗,水清透明,常年不涸;九龍潭則為山間泉水積聚,玉帶蜿蜒,環繞村前而過。傳說中的困龍古井位于村子中央,村人稱之為“九龍泉井”。據郝姓老人講:其先祖立村時為一眼天然清泉,泉水中游動著九條金魚,丹冠長須,拃把長短,見人時悠然如故,遂在泉邊定居下來,并將清泉開挖鑲嵌成井,九條金魚放置井中。后有人說“金魚就是傳說中的金龍,早晚會返回天庭。”果不其然,過了多年,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傍晚,有人上井挑水看見從井中飛出九條金龍,于井邊盤旋一會便不見了。從此以后,井中九條金魚再也沒人見到,故而有了九龍泉井的叫法。

  俗言:山有仙則名,水有龍則靈。東郝湖村水之靈秀自不必說,而山之名更有故事。九間屋是該村東山北側的一座山峰,由九塊巨石排列成絕壁,上較平整。相傳:很久以前,有一何姓員外居于山下,娶龍氏為妻。員外地有千頃,騾馬成群,為人忠厚,樂善好施,是方圓百里出了名的大善人。說來也怪,其妻龍氏過門三年未孕,懷孕三年才生,三日產九子。第四天便有一白胡老道進門對員外說道:“您的九個兒子有仙緣,我要全部抱走,在山頂巖石上結廬修煉,你們不要找,十八年后再見!”說完佛塵一甩,金光一閃,九個兒子與老道隨即不見。員外夫婦雖難過不舍,但也無可奈何。就這樣日日思念,挨到十八年老道如期而至說:“你的九個兒子已修成正果,明日升入仙班,你們可于明早在山下看他們升化。今日相見,便為辭別。”說完,九個兒子一齊跪地叩頭拜別。到了第二天,夫婦沐浴后早早來到山腳下,面對山頂默默禱告。一會兒,山頂金光萬道,仙樂聲聲,九個兒子乘龍冉冉升空。此后何員外兒子修仙升天之事流傳開來,山頂巨石也就傳成了九仙石、九龍石、九仙廬,員外之子也被傳為九金龍轉世。因“仙”與“間”,“廬”與“屋”近音,后人將“九仙廬”叫成了“九間屋”。

  東郝湖村東山由五個山頭組成,多為黃金土,而山的主峰有兩塊完整并立的巨石構成,遠望似  兩位巨人守候一方平安,村人稱其為“石棚”。兩石之間的縫隙中時有白霧升騰,飄渺旋轉,并伴有“嘀咚”的敲擊聲。兩塊巨石從何而來?白霧、聲音的奇妙現象怎么回事?要想揭開這些謎底,可在下面的傳說中尋求。很久以前,有一花鞭大蟒蛇在東山頂洞穴中修煉八百年成精,能呼風喚雨,經常下山殘害生靈,禍害鄉民,百姓苦不堪言。被蛇精害死的冤魂 聚結 不散,直沖云霄,驚動了玉帝。玉帝察知此情,便給楊二郎一柄斬妖劍,令其下凡訪拿蛇精,為民除害。楊二郎不敢怠慢,即刻來到人間,很快查訪到蛇精的洞穴處,此時早已驚動了蛇精,經過一番惡斗,蛇精終被楊二郎降服擒獲。將要行斬時,蛇精求饒,楊二郎念其修煉不易,遂上達天庭,奏請玉帝恩準后,赦免了蛇精的性命。并運用神功從泰山移來巨石鎮壓蛇精,讓其在石下專心修煉,不準禍害人間。后來,蛇精歷經千年修煉,終成正果。從此以后,兩塊巨石被百姓稱為“神石”,四時祭拜。對前來祭拜的善良之輩,石棚是有應必求,對不良之輩必施以懲戒。據說,曾有一個打老罵少、橫行鄉里的惡棍在石棚上撒尿,回家后便得了尿不出來的怪病,不久便一命嗚呼了。此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遍了四鄰八鄉。百姓紛紛議論道“石棚顯靈了,懲戒壞人嘍!”這樣一來,到石棚前燒香祭拜的信男信女們更是絡繹不絕,香火盛極一時。石棚的奇妙玄幻的景致,亦可在一位不知名的老道所題的《石棚賦》中領略到:東山絕頂矗兩巖,石棚故事代代傳。會當凌云眾山小,一覽無余天外天。東望會寶水冉日,西俯松海波浪翻。石間縫隙竄白霧,琵琶清音誰為彈?玄幻引來文墨客,至今無人解謎團。望斷山川空留意,今此堪輿傷滿天。逸人景致無暇顧,揣壺山泉拜廬山。[注:“會寶”即會寶嶺水庫;“白霧”應視為因其濕度、溫差、空氣對流而形成;“敲擊聲”應為水滴擊石發出,因兩石間隙小,觀察不到里面造成的。]

  東山主峰(即石棚)與桃園山之間為柱子山,因山頂有兩根石柱而得名,此與楊二郎擔山趕太陽的傳說有關。據傳:一日,楊二郎擔山趕太陽來到此處,一路上口干舌燥,疲憊不堪,此時恰巧碰見一村婦正在井邊打水洗衣,遂歇下擔子,上前討水解渴。等他喝完水離開后,村婦納悶:這人用麻桿擔山,麻桿能撐住嗎?于是沖他喊道:“你用麻桿擔山,怎么不斷呢?”話音剛落,麻桿立斷兩截,兩座大山就此落地,而兩節麻桿插于兩山間,化為兩根石柱。當太陽西斜,在遠處東望,石柱兩端的桃園山峰與東山石棚確有故事傳說的形象。

  如果說山水傳奇故事令人神往,那么散在的古老遺跡就像是一部華美的歷史篇章,讓人久久回味。

  太宗點將臺和放馬古道在村東的山腳下,是唐貞觀年間太宗李世民駐蹕勞軍處,這在《嶧縣志》等典籍中多有記載。點將臺為一土筑高臺,上世紀60年代前尚完好。據該村老年人回憶:古臺占地20余畝,高近2米,原址現依稀可見,沒于荒草荊棘中。貞觀年間,東遼國王謀反,太宗皇帝御駕親征。一日,大軍行至東郝湖村,人困馬乏,糧草不繼。正在著急之時,忽見該村地勢廣闊,水草豐美,物產富饒,正是軍馬休整補充糧草的好地方,遂下令在此安營扎寨。并命令士兵挖土筑臺,作為練兵點將之所,被后人稱之為“點將臺”。又于東山腳下嶺坡處放牧馬匹,閑暇之余散步賞景,飲馬水池,留下了“放馬古道”和“飲馬池”等古跡。

  古老的東郝湖村不僅傳奇美麗,更充滿著豐富多彩的鄉土文化。郝氏先祖自立村之時,就將“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作為育人的核心基石。“耕讀傳家,積德行善,勤勞勇敢,團結自強,修身養性,誠實守信,孝親睦鄰,盡忠報國”等祖訓家風代代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東郝湖人秉承祖輩美德,團結一致,積極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自覺投身于報效祖國的各種斗爭運動中,涌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跡。1938年陰歷3月11日,村長郝三園帶領青壯年為掩護群眾撤離,與突然闖進村的 日本鬼子 英勇搏斗,寧死不屈,最后與十七位村民被歹毒的小鬼子殘害在村前上百年的老榆樹下,造成了東郝湖村歷史上第一大慘案。1944年陰歷9月14日,支前模范、婦救會長孟慶蘭與丈夫郝邦仁冒著生命危險送地下黨齊萬科到馬廟村隱藏療傷的事跡被編成快板廣為傳唱。

  在同一時期,東郝湖人編出了一些鼓舞士氣、激勵斗志的抗戰歌謠,其中的“民兵好漢家”、“婦女勤勉歌”等歌謠,都具有鮮明、率直、友善、潑辣、勇敢等東郝湖人的秉性特點。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易學易唱、朗朗上口、旋律明快的歌謠和舞蹈,以及村民閑暇之余玩耍娛樂的傳統游戲。像“耕牛歌”、“夯歌”、“秧歌”、“拉魂腔”、“盤子舞”、“擱六”、“打瓦”、“跳瓦房”、“遛篩子”、“打拉子”、“砸杏仁”、“砍高粱”、“蹦四”、“擱大花”等等。

  “嗷哎!嗷嚎!莊戶漢子牛鞭甩得啪啪響哎!牛歡人笑莊稼豐收滿囤淌呀!勞作辛苦又幸福把歌唱嗷!嗷哎!嗷嚎。。。。。。”這是依然在東郝湖村老年人中傳唱著的古老的《耕牛歌》。《耕牛歌》是東郝湖人長期在田野耕作時吆喝的聲調,因其抑揚頓挫,聽起來就像唱歌一樣。歌詞里的“嚎!過,拐啦!倚!吁!”等都有其特別韻味和特定意義。“嚎”表達的是套好牲口后,讓牲口向前邁蹄,開始耕作;“過,拐啦”表達的是牲口耕作到地頭時,讓其拐彎;“倚”是說牲口相挨的距離過大,讓其向一塊靠攏;“吁”表達的意思是讓牲口停下來;“嗷哎!嗷嚎!”是指由于耕作時間長久,人和牲口都感到困乏了,以此來提振精神,解除累乏。

  盤子舞是屬于舞蹈類的娛樂節目,這是東郝湖村傳統娛樂文化中的獨創。表演時,不要太大的舞臺,道具也很簡單:瓷盤子一個,筷子一根,人可多可少。筷子擊打盤子的不同地方,可發出高低不同的多種音符,悅耳動聽。若狂舞起來,盤子翻飛,時而平旋,忽而傾斜,上下 起浮 的盤子如燕飛蝶舞,令人眼花繚亂,驚嘆不已。

  當今,社會思想潮流日新月異,文化也在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將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根植于人們的頭腦中,落實到現實的生活中,并不斷增強人們的認同感,發揮其蘊含的正能量,對于社會的健康發展無疑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