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煙臺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印發,按計劃,我市計劃投資16億元,改造老舊小區203個、建筑面積867萬㎡、惠及居民10萬戶,任務量居全省首位、占比達1/5。各級各有關部門將持續高質量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完善各項設施,補齊功能短板,打造群眾滿意的民生工程,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設宜居整潔、設施完善、和諧共享的“美好住區”,不但是老舊小區居民的迫切需求,更是城市有機更新、穩投資促增長的重要舉措。對此,YMG全媒體記者深入老舊小區改造現場,實地探訪工程進度、亮點舉措,為全市順利完成年度老舊小區改造任務提供有益借鑒。
今年,是全國新一輪老舊小區改造的開局之年。截至目前,全市203個老舊小區均已完成可研立項審批、設計方案制定和施工圖編制,并已全部進場,開展拆違拆臨、雨污分流、道路更新、房屋外觀修繕、市政管線施工等工作,開工率達100%,累計完成投資3.875億元。
9月底前,203個小區將實現“應改盡改”。如何確保改造急人所難,解人所困?如何確保改造“真金白銀”發揮效用,落到實處?如何確保既“改得好”,又“管得好”?從中心區常年“沉睡”的芝罘區臥龍小區,到歷經30年風雨洗禮的萊陽市梨園小區;從改造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到居民出資入股成立的物業公司,一張老舊小區改造的“煙臺答卷”,正徐徐鋪開。
“四方聯動”破解“改造難”
大小事項居民“說了算”
醒目的黃色圍擋,將施工區域與生活區有效分離,施工區段內,小型挖掘機、裝載機和工人們各司其職,全面開動。灑水車不時進出施工段,對施工段噴淋降塵……自今年4月15日整治改造工程進場施工至今,芝罘區臥龍小區已完成雨污管道更換5500米,強弱電線管鋪設14000米,自來水管更換1900米,暖氣管線更換5500米,道路基層施工300平方米,當年水、電、暖管網老化嚴重、雨污混流、私搭亂建、80%的樓棟沒有防盜門及樓道窗的“老臥龍”,即將成為過去時。
“我們全家14年前搬來時,小區‘硬件’在這一帶還算出類拔萃,日常生活很方便,但隨著時間推移,基礎設施老化嚴重,看著周邊新樓盤一個個蓋起來了,越來越覺得不舒坦。”說起改造前小區內的種種不便,居民姜卿感慨良深:“小區里道路坑坑洼洼,下水道有時出現污水外溢,自來水管道‘跑字’不準,冬天家中暖氣不熱……哪一樣都挺鬧心。”
小區居民日常生活的痛點,便是改造的重點。“今年,芝罘區共選定13個小區納入改造計劃,臥龍小區是其中之一。年前,黃務街道聯合居委會等工作人員,在小區內挨家挨戶走訪,開展民意調查。”臥龍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孫維霞告訴記者,通過將意見建議全面梳理,依據居民意愿制定了整治改造方案,并在小區進行公示,區綜合執法局組織召開由居民代表參加的論證會,得到大多數居民“點贊”。最終,在綜合多數意見基礎上,優先對三方面最為迫切的需求實施改造:地下管線全部換新,架空線纜全部入地,燃氣實現全部入戶,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就此實現全面升級。
臥龍小區重煥光彩,得益于市區兩級牽頭部門、施工單位、居委會和居民的“四方聯動”:市級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由市長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縣市區政府(管委)、15個市直部門、專業運營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高規格推進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各縣市區政府(管委)為責任主體,街道辦事處全程參與。整合縣市區、街道、社區資源,調動群眾積極性,共同推動老舊小區改造。
“居民達成一致后,向政府申請納入改造,并主動參與改造全程,實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遵照這一原則,今年老舊小區改造組織形式,由過去政府的單方面工作,向多方參與轉變。4個多月來臥龍小區的舊貌換新顏,無疑是我市老舊小區改造“市級統籌,全民參與”的積極反饋。
多方籌資先行先試
專項財政獎補助力改造推進
“對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安排中央補助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和地方積極探索,以可持續方式加大金融對老舊小區改造的支持。”今年6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老舊小區改造創新投融資機制作出部署。據初步測算,今年我市完成867萬㎡老舊小區改造,需投入16.1億元,改造、運營、后期維護所需費用,均相當不菲。
量大面廣,情況各異,任務繁重,如何在9月底前,為老舊小區改造備足所需資金?記者了解到,截至8月,我市已累計爭取上級老舊小區改造專項資金4.39億元,其中中央資金3.47億元,省級資金0.92億元;累計通過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安排老舊小區改造資金2.73億元。
今年老舊小區改造市級補助,也把“真金白銀”落在了實處:按計劃,芝罘區每戶將補助4200元,福山區、萊山區、牟平區每戶補助3600元,其他縣市區(不含開發區)以以獎代補的方式予以支持,待竣工驗收合格后,每戶原則上按2000元進行獎勵。市級預留1000萬元,用于獎勵考核優秀的縣市區,并補貼管線專營單位管線入地費用。同時,在激勵機制上繼續加大獎懲力度,今年全市203個老舊小區改造情況,將排出高低順序,并進行公示,直接與獎補資金分配掛鉤,倒逼老舊小區改造高質量推進。
在建立改造資金多渠道籌集機制、探索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參與方面,我市也已先行先試:早在去年11月,牟平區與山東高速、華潤集團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作為老舊小區片區改造項目戰略投資合作伙伴,根據區片土地一級整理進度和項目招引落地等實際資金需求情況,爭取農發行、國開行等金融機構的信貸支持。目前,牟平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已申報基礎設施配套類中央預算資金1億元,申報并獲批專項債券4.5億元,通過社會資本融資1.5億元,新一中片區項目已申報基礎設施配套類中央預算資金1.3億元,實現了“手中有糧,改造不慌”。
因地制宜換位思考
“即改即用”實現多方共贏
作為系統性工程,老舊小區改造涉及民政、城建、文化、衛生、體育等多個領域,任務千頭萬緒,更需配合聯動,如何在確保應改盡改同時,將改善居民生活居住環境與城市發展需求結合起來?半年多來,老舊小區改造的實踐經驗,給出了諸多因地制宜、可供復制的經驗借鑒。
電力、電信運營商架空路線如何入地,始終是老舊小區改造的難點之一。招遠市在小區改造初期,就將此列入重要議題,采取個別約談,逐個突破的方式,首先由招遠市住建局主要領導和國資公司親自約談運營商,傳導政府小區改造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如果架空線路不入地,不準接入改造后的小區。通過多次工作,四大運營商意識到架空線路不入地,不能接入小區,存在失去客源的風險,相繼同意由施工方進行管道預埋,運營商進行線路入地改造。而后,小區廣告位允許運營商進行投放宣傳,并出臺優惠政策爭取客戶。“剛柔并施”地實現了前期改造與后期運維,施工單位、運營商和居民的“多贏”。
而在計劃對10個小區、27.6萬㎡進行改造的海陽市,創新采用“1+N”,實施以咨詢單位牽頭設計、造價、招投標、監理等企業,全過程工程咨詢服務的全新模式,一次性完成招投標,將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周期整體縮短。“居民普遍迫切反映需要對雨污分流進行改造,我們針對需求,現場派駐了總監理工程師、專業監理工程師、監理員,也有負責溝通協調的項目經理和技術支持團隊,由專業人員組成的巡檢小組每周對各個小區進行巡視,做出相應周計劃。同時,使用自主研發的數字化平臺,集BIM、GIS、阿里云、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ERP等多項關鍵技術,對改造進行視頻管理,實現全程可追溯。”山東百偉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
未雨綢繆著眼長遠
物業提前介入護航改造成果
老舊小區改造,不但要前期“改得好”,更要遠期“管得好”,如何在小區改造基礎上,引導發展社區養老、托幼、醫療、助餐、保潔等物業服務,建立并完善小區長效管理機制?著眼長遠,我市老舊小區改造的“下一公里”,已經在路上。
今年7月,市住建局牽頭制定發布了《紅心物業建設規范》(下簡稱《規范》)地方標準,提出通過建立分類施策的物業管理模式,推動老舊小區實現自我管養,確保改造后的小區公共服務有人管,共用設施有人維護。條件成熟的由街道辦事處組織召開業主大會,選擇確定物業管理模式,引導居民選聘專業物業企業實施規范物業管理;不具備條件的選擇社區居委會管理模式,落實保潔、綠化、秩序維護等基礎性物業服務;對無人接管、規模較小的零散老舊小區,可利用國有投融資平臺成立國有物業服務企業,實行托底式管理。《規范》出臺,迅速贏得了物業企業的認同參與,萬科、中海等大型物業公司紛紛表態,愿意加入到老舊小區后續物業管理。
在蓬萊,老舊小區改造中堅持完善“一次改造、長期保持”,由住建部門協助屬地街道辦事處,擇優選擇物業企業,指導小區與物業公司簽訂《前期物業服務合同》,物業服務企業提前進駐并全程參與改造工作,在全面掌握小區管線及配套設施改造情況的基礎上,加快了與小區業主的溝通磨合,方便企業后續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優質物業服務,讓業主們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在萊陽市梨園小區,這座歷經了30余年風雨的老舊小區,曾經破舊的樓體煥然一新;坑洼不平的道路在重新施工;黨建文化成為小區的亮麗風景。“我們在萊陽市物業行業黨委的領導下,不斷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全面實施道路、排水、排污、綠化以及屋面防水等工程,解決小區出行難、停車難等問題,同時突出特色亮點。”改造項目部經理賈海波介紹說,“改造完成的梨園小區,將引入國企物業公司入駐,推進智慧小區建設,開展‘紅心物業’試點。徹底解決20多年無人管、無物業、群眾不斷上訪的難題,從‘隊尾’沖到‘排頭’。”
(水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