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張阿鳳
8月17日,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海洋大省,目前,山東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28個,產能達37.6萬噸/日,居全國首位。主要分布在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5市,其中青島產能占全省60%。

山東省海洋局副局長王仁堂介紹,山東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5市,在海島建設的16處海水淡化工程,產能5165噸/日,主要用于生活用水,11處海水淡化工程用于工業園區用水,產能27.1萬噸/日,1處海水淡化工程用于市政供水,產能10萬噸/日。從地域來看,主要集中在青島,產能22.37萬噸/日,占全省的60%;從類別來看,工業園區產能占全省的72%。
他介紹,山東規模最大的2個海水淡化工程是青島百發海水淡化工程和青島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產能均達到10萬噸/日。
青島百發海水淡化有限公司于2014年取得衛生許可證,是全國首家獲得衛生許可證的海水淡化企業,自2015年至2019年底,累計供水近7000萬立方米。
董家口海水淡化工程是中國首個自主研發、設計、建設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該工程實現了關鍵技術和設備國產化,打破長期以來海水淡化膜技術的國際壟斷,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反滲透膜材料研發于產業化及應用示范項目”。
山東省海洋局局長張建東表示,海水是水資源的重要寶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山東作為海洋大省,破解水資源這一最大的剛性約束,海水淡化還具有顯著的優勢。通過海水淡化增加淡水供給,具有“多快好省”的特點。“多:要多少有多少;快:當年可以達產;好:海水淡化水質好,綜合效益好;省:據測算,投資100億元,占地1000畝,可每年提供淡水凈水5億方,投入產出比高,極為集約節約。”
張建東介紹,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屬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條長,涉及離子膜、高壓泵、壓力回收裝置制造、輸水管網建設、濃鹽水綜合利用、飲用水品牌開發等多個環節;經過多年的探索、發展和實踐,山東涌現了多家從事膜產品研發、裝備制造、淡化水及鹽化工產品生產的企業,在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具備了一定優勢,積累了豐富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做法和經驗。大力發展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將加速山東海洋經濟新舊動能轉化、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