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勢南高北低,繡江河、杏花河兩條大河蜿蜒縱貫章丘街鎮村落。一年前,“利奇馬”攜風帶雨襲來,一夜之間,河道水位驟漲,急流之下,河堤和橋梁難堪重負,下游白云湖和芽莊湖更是承載巨大水量壓力,多處受損……“防汛行洪短板暴露無遺。災后,我們迅速向上級部門申報相關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在濟南章丘區城鄉水務局防汛辦主任于世濤看來,兩河兩湖的水利改造迫在眉睫,必須要進行一次“外科手術式”的綜合治理。

3日,在杏花河上游河段,被洪水沖塌的石橋已重新修復。

2019年12月,這項投資超過5億元的工程初步設計得到批復。半年后,看到家門口的河道整修項目趕在汛期前完工,斷橋重建,沿線村民心里懸著的一顆石頭也總算落了地。那么,這次河道如何整體改造,改造后能頂住多大的洪水,今年又該如何防范臺風暴雨?記者為您一一揭秘。

“今年心里踏實多了”

6日6時,杏花河上游杏林水庫提閘泄洪,水流如萬馬奔騰,一下子涌入近乎干涸的杏花河。“天氣預報有暴雨,為了騰出防洪庫容,經過防汛專家組研判,我們決定水庫提閘預泄洪,水流量大約每秒5立方米。”杏林水庫工作人員說,這次泄洪流量并不算大。

3日,在東皋西村,被洪水淹沒的村莊已經完成重建。

很快,水流沿著河道進入相公街道,這段河道在當地也被稱為漯河。河道東西兩側分別為東皋東村和東皋西村。其中東皋西村是去年臺風“利奇馬”中受災最為嚴重的區域,曾在一夜之間,村里積水漫腰,致使村民被困家中。武警、消防、新青年等救援隊伍前往現場,駕駛鏟車、沖鋒舟、直升機,展開了一場“水、陸、空”大救援,及時轉移村民。

在那一天一夜的經歷中,從最初的害怕、緊張和無助到最后獲救時的激動,村民老高很難忘卻。“聽村里廣播知道這兩天還會下暴雨。有去年的經歷后,如果說心里一點都不擔心是假的。”

水庫放水當天,老高一早就跑到村東新修的橋頭,扶著半人多高的石欄桿,望著底下的河水。“河道寬了以后,水流平緩了不少。”老高努著嘴說,“瞧,水位也沒啥變化。”看著河里堅實的橋墩,老高坦言,“今年心里踏實多了。自從上次大水后,村里河段開始清淤,清理樹木,并且拓寬不少,還修建了結實的鋼筋混凝土橋,泄洪效果會比去年好。”

河道最寬處達237米

其實,東皋西村河段僅僅是河道治理過程中的一部分。于世濤介紹,經過臺風“利奇馬”破壞,章丘區杏花河及下游芽莊湖多處受損,繡江河及下游白云湖也有需要加固的地方。

“災情暴露了防汛行洪的短板。很快,我們積極申報重點水利工程項目。去年10月,杏花河、芽莊湖治理工程列入省級重點水利工程建設計劃。12月,上級部門對工程項目初步設計進行批復,當做‘頭號工程’‘應急工程’和‘度汛工程’實施。”于世濤說,繡江河和白云湖、杏花河和芽莊湖項目工程設計防洪標準為20年一遇,總共投資約5.3億元。對繡江河埠村、繡惠、刁鎮、白云湖河段30余公里的河道清淤、堤防加固、河道護岸和管理道路,改建橋梁。

與繡江河不同,杏花河大多河段常年干涸,屬于季節性河流。河道里長滿野草,甚至還被種植了不少樹木,妨礙了河道行洪。“這次杏花河的治理主要從上游高趙村開始,經過杏林水庫,再往下游直至芽莊湖,全長約38公里。”章丘區城鄉水務局建設科科長趙波介紹,主要對河道進行了疏挖,兩岸護砌、新修防汛道路、改建攔河壩,以及維修改建了7座橋梁。

這條河道最寬的地方達到了237米,與黃河下游部分河道寬度相近。趙波說,河道還往下挖了一米深清理淤泥,擴增了行洪水量。其下游芽莊湖蓄滯洪區則對圍堤加固加高,疏挖湖內3條行洪河道。這也是上游洪水流出章丘的最后一站地。

3日,在杏林水庫,連接兩岸的石橋被重新修復。

搶在汛期前完成度汛工程

這是一項與時間賽跑的工程。趙波主要負責東線河道施工,也就是杏花河河道整治工程。“這條河道原先行洪能力差,去年汛期也給沿線東皋西村等村莊帶來了災情。我們必須要在今年汛期前完成度汛工程。”受到疫情影響,讓原本緊張的工期再次縮短。

趙波介紹,拓寬河道需要占用部分村民及沿線村莊土地。2月9日,區里啟動了重點水利工程征遷會議。“工程沿線各鎮街在遷占工作上對我們幫助很多,十幾天后,河道全線遷占工作基本完成了。”

3月1日,工程可以正式開工。然而,承建單位管理人員大多來自省外。“當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3月15日前,進場人員被隔離觀察,無法正常開展工作,前期進展緩慢。”趙波回憶,工程建設期間,芽莊湖土方作業晝夜施工,土方試驗室在現場24小時不間斷進行,維修改建的7座橋梁也在不影響周圍群眾生活的前提下進行晝夜樁基施工。

“我們在全線河道清淤護砌工作中,盡可能地增加人工和機械。施工高峰期,項目上有四五百人,100輛機械設備車輛。”趙波說,上級部門給他們定的目標是在6月底前完成所有度汛項目,“我們自我加壓,確定了5月底前完成所有度汛工程。”

為此,9名建設處東線指揮人員除了春節期間休息三天外,其他時間全部盯靠工地一線,與監理、施工等參建單位研究改進施工方法,壓茬推進施工工序,確保工程在汛期前完工,保證沿線村民及杏花河、芽莊湖安全度汛。

“黑科技”下的信息化防汛

1日下午,杏花河東皋西村段,幾名工作人員在河西岸立起一根線桿,上面裝有太陽能電池板,一個360°攝像頭。“這個監控可以實時監測河道水位,通過4G網絡信號及時反饋給防汛部門。”

“今年不僅對河道進行綜合治理,我們還利用科技手段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于世濤認為,防汛應該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同時實行,可以最大程度上保障防汛工作。目前,水務部門已經整合19處城區易積水點視頻監控、20余處水利工程視頻監控、雨水情遙測、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等系統。這些系統如同防汛部門的眼睛,時時盯住重點河道的水情和雨情。

杏林水庫安全運行也關乎下游相公街道、明水街道、刁鎮街道等居民生活。據介紹,幾個月前,為加強杏林水庫管理及安全度汛,在大壩上安裝了安全監測系統,能檢測水庫大壩內部運行情況、外部變形及雨情水情工情,“這些都可以實現自動化監測預警預報。”

此外,垛莊、大站、杜張三座中型水庫大壩也均安裝了安全自動化設施。“轄區共建成四座中型水庫與區防辦視頻會商系統,大家還共享法治綜治平臺信息,實現區防辦與18鎮街視頻會商。”于世濤介紹,他們還組建了10個防汛防臺風專項小組,組員包含了應急、交警等多個部門,如遇突發情況可以在第一時間多部門聯動。

臺風“利奇馬”一年后,沖毀的河道已拓寬,橋梁已重新修建。“我們在防汛會商室復盤‘利奇馬’過境桌面推演,各個街鎮也進行防汛應急演練。”汛期,于世濤和同事們分析著每一個防汛細節。

(濟南時報 記者:丁國彬 盧震 攝影:王汗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