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東10縣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如何補短板強弱項?
齊魯網·閃電新聞6月4日訊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關于加快開展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工作的通知》(簡稱《通知》),山東鄆城縣、齊河縣等10個縣入選全國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名單。文件指出,要抓緊補上疫情暴露出的縣城城鎮化短板弱項,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

“補短板”,為什么補?
在當前,縣城成為我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的重要空間、城鎮體系的重要一環,承擔著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紐帶作用。但從反面來看,小城市(約90%是縣級市)和縣城發展總體滯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較弱,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經濟需要、生活需要、生態需要、安全需要。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這些短板,尤其是涉及到城市公共衛生、綜合治理能力方面的弱勢和缺陷被再一次“放大”。
此外,未來較長時期內,農民進城仍是大趨勢,城鄉之間的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流動也會越來越頻繁。縣城處于城市與鄉村之間,正是農民進城就業安家、城鄉要素跨界配置和產業協同發展的天然載體。但現實情況是,當前縣城的短板弱項及產業狀況,難以支撐農民就近城鎮化,也難以對城市要素入鄉發展、城市人口入鄉消費提供服務保障。
國家發展改革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對此做了解讀,“加快推進縣城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特別是補齊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弱項,既利當前、又利長遠。從短期看,有利于拉動投資、促進消費、推進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從中長期看,有利于優化城鎮化空間格局、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提升人民幸福感。”
“補短板”,補什么?
《通知》中提到,重點投向縣城(縣政府駐地鎮或街道及其實際建設連接到的居委會所轄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湖北、長江三角洲區域、粵港澳大灣區和其他東中部都市圈地區,兼顧西部和東北地區,選擇120個縣及縣級市開展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示范工作。其中山東有10個縣被納入示范縣名單,分別是鄆城縣、齊河縣、桓臺縣、寧陽縣、廣饒縣、海陽市、諸城市、龍口市、滕州市和新泰市。


那么,“補短板”究竟要補什么?《通知》中涉及涵蓋了四個方面共17項建設任務,瞄準的正是各地區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導的公共領域。換言之,加強新型城鎮建設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缺什么補什么”。
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方面,涉及到優化醫療衛生設施、教育設施、養老托育設施、文旅體育設施、社會福利設施和社區綜合服務設施6項任務。這6項任務的提出,意味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縣城乃至特大城鎮,擁有標準化的疾控中心,更多公辦幼兒園、養老床位和體育公園,和綜合性多功能的社區美好生活服務站。
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方面,內容涵蓋了完善垃圾無害化資源化處理設施、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和縣城公共廁所。通過補短板,縣城將逐步減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也將拆除或改建老舊公共廁所,宜居度將大大提升。
市政公用設施提擋升級方面,包括推進市政交通設施、市政管網設施、配送投遞設施、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和縣城智慧化改造。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方面,涉及完善產業平臺配套設施、冷鏈物流設施和農貿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面前縣城綜合治理所暴露出的短板,在《通知》中得到了特別的強調:響應疫情防控需求,優先支持公共衛生防控救治設施、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加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平戰結合能力。健全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推動現有處置能力提質擴容,防止疾病傳播。其中還特別提到,在改造或新建大型公共設施時,應使之具備短期內改建 為“方艙醫院”或應急避難場所的條件,從而滿足救災應急需要。
“補短板”,也要“嚴防”
國家發改委規劃司有關負責人指出,市縣級人民政府在項目謀劃、儲備、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做到5個“嚴防”:嚴防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精準補短板、不留后遺癥;嚴防“大水漫灌”,確保精準投資、提高投資效益;嚴防“半拉子工程”,確保項目資金來源可靠、規模充足;嚴防“大拆大建”,鼓勵優先采取改擴建方式,必要時采取新建遷建方式;嚴防“貪大求洋”,落實適用、經濟、綠色、美觀的新時期建筑方針,優化建筑設計和風貌管理。
(閃電新聞記者 楊麗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