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8日訊 山東九大改革攻堅行動提出,要開展科教改革攻堅行動,“融”出產學研新合力,“改”出科技攻關新動力。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橫在企業、科研院所面前的一道墻,濟南通過打造生物醫藥的生態圈,正在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

荊光軍負責著濟南一家年輕醫藥企業的創新藥研發。經過3年的艱苦攻關,他的團隊完成了一款用于淋巴瘤治療的細胞制品體內外藥效試驗。距離產品走向市場,還差臨門一腳——中試。中試,需要專業平臺,荊光軍曾到上海、深圳等地拜訪了好幾家委托機構,但都要排到一兩年之后。

濟南市泰和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裁荊光軍表示:“是一個不能接受的成本,是一個巨大的成本。其實,我們每一個做創新藥的企業,大家都在拼速度拼時間,同一個靶點上面通常只有前5家是有機會的,跑不到前5去,那基本上你這個管線,前期的投入基本上全部就浪費掉了。”

時間不等人,荊光軍又嘗試自己建一個中試平臺,可找地、建廠房、裝修都需要時間,為了一款產品,耗資起碼就得1個億。
荊光軍介紹說:“現在這個錐形瓶大概只有50毫升左右,但是我們最終目標是要擴大到2000毫升甚至是5000毫升這樣的規模,如果沒有這個中試的平臺,那我們的這個產品就只能在錐形瓶里這樣培養,可能永遠就停留在實驗室的階段。”

這臨門一腳,卻成為荊光軍難以跨越的一道鴻溝。而他焦慮的問題,也是目前濟南生物醫藥企業不能觸碰的痛。
濟南市商務局副局長梁旭斌說:“ 特別是對中小微企業來說,應該在90%以上都死在了這個地方,走不動了,沒有錢,走不下去了。”

不能成功轉化的科技成果,要不停在一紙專利上,要不只能被其他企業收購。企業在著急,擁有將近30000家生物醫藥相關企業的濟南也在著急。早在2017年4月,濟南就出臺了十大千億產業振興計劃。數據統計,2017年濟南生物醫藥產業營收為900億,2019年剛過千億,兩年時間只增長了近200億。
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鄭德雁表示:“濟南的生物醫藥企業數量眾多,但是大家一說生物制藥,大家可能不一定馬上想到濟南。我們也有龍頭企業,但是其他的個頭都非常小,也就是‘有產業無生態’,這就是我們在產業發展當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濟南擁有10多所醫學類高校,30多家三級醫院,資源豐富但不聚集,再加上生物醫藥領域寬泛,生態搭建并非易事。作為重點工作攻堅年的一項重點任務,濟南抽調了發改、工信、商務等部門的精兵強將,成立生物醫藥專班,決定拿下這個山頭。
濟南市生物醫藥產業推進專班班長沙君明說:“到目前我們已經是2個多月的時間,基本上就是調研結束,那么從實際出發,我們確定了6個產業主導的發展方向,實際上有了這6個主導的方向,我們就根據每一個方向開始來設計它的垂直生態,怎么樣一垂到底。”

近30000家企業細分成了6個方向,化大為小,每個方向的產業鏈也逐漸清晰。荊光軍的企業正好屬于抗腫瘤藥物方向,他遇到的瓶頸也被精準捕捉。濟南歷下控股集團決定在自貿區濟南片區的核心位置,投資建設細胞產業園,其中就包括省內第一家由政府主導建立的公共中試平臺。
山東麗山細胞醫學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曲義曉介紹說:“在正前方這里,我們會建兩棟中試車間,大概有3萬平米,生物醫藥企業就不用再自己花錢購買設備、建實驗室、建廠房了,直接可以把藥物生產后期這部分的工作全部在這里完成。”

而產品中試完還需要臨床研究。讓荊光軍沒想到的是,就在細胞產業園的馬路對面,一路之隔,就是濟南市中心醫院新院區的所在地。這又為科技成果轉化創造了便利。
濟南市中心醫院黨委書記、院長蘇國海介紹說:“我們是山東省最大的一個藥物臨床試驗基地,我們是藥物臨床試驗中心,我們在全國始終排在前10位。”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有了生態圈為引領,日前,日本東麗、佳能、奧林巴斯都紛紛和濟南合作。看到曙光的荊光軍,更加堅定了邁入市場的信心。
荊光軍表示:“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從我們企業角度而言,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地方。我們也一定把咱們山東省第一款突破性的細胞治療的一類新藥,把它盡快推到臨床上去 。”
曲義曉說:“你有信心,我們就有信心。”

而未來,不僅是抗腫瘤藥物領域,圍繞確定的六大方向,在濟南這片沃土上,一批垂直的產業載體都正在規劃和建立。
濟南市委常委、副市長鄭德雁表示:“這樣能夠形成一個產業集群,也能夠形成一個產業發展的生態。我們要把這6個細分領域,每一個領域都要打造成一個千億,通過3到5年的努力,這樣生物醫藥這個行業在濟南一個過萬億的產業,最終做成生物制藥是濟南的一個品牌,也是濟南這個城市的一個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