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市糧食儲備情況如何?庫存至少夠市民吃倆月!

  受全球疫情影響,多個糧食出口國禁止糧食出口,聯合國表示疫情可能引發“糧食危機”。 有市民擔心糧食短缺。濟南的糧食儲備情況如何?4月20日上午,記者獨家探訪濟南第三糧庫,除了5個倉號的糧倉正在輪換糧食,其余52個倉號的糧倉都處于滿倉狀態,庫存充足。據悉,濟南的糧食庫存約30萬噸,以小麥為主,按照每人每天吃一斤糧食計算,夠900萬人吃2個月。

  工作人員查驗糧庫內的小麥

  庫存糧食常年保持25℃以下

  濟南第三糧庫位于濟陽區崔寨街道辦事處,庫區內的倉房均為平房倉,共有28棟糧倉(57個倉號)。每棟糧倉至少4個入口,2個位于低處、倉門較大的糧食入庫口,另外2個小門位于5米高處,用于平時檢查糧食,沿著細長扶梯,才能從此進入糧倉。

  打開糧倉門,一股涼意撲面而來。與當天室外19攝氏度的溫度相比,糧倉內的溫度略低一些。800平方米的面積內,放眼望去是平整的小麥原糧,外觀和手感與新收割的小麥無異。墻上的庫存標倉卡顯示,實測儲量高度為5.09米高,意味著800平方米的小麥堆積5米高。這批去年6月入庫的小麥來自濟陽,整個糧庫內的糧食,也大多來自濟陽及周邊縣區。

  糧食儲存的關鍵是控制好溫度和濕度,溫度濕度適宜的情況下,糧食不容易發生蟲害。在這個糧倉的3200噸糧食中,埋放著180個測溫點,隨時檢測糧食的溫度和濕度,并傳到電腦和手機上的智能糧庫管理平臺。

  每個糧倉頂部,都有一個360°旋轉的數量檢測系統,糧食出庫或數量減少,數據會即時上傳或發出警報。糧倉內懸掛著一個干濕計,用于測整個糧倉的倉溫倉濕,20日,糧倉內的濕度為55%。根據這個數據,工作人員可以決定是否需要通風或調溫調濕,“濕度超過75%,才需要開窗通風。

  工作人員查驗小麥的干濕度

  除了上述監測外,每周工作人員都逐一進入糧倉檢查。工作人員拿起一根1米多長的鐵桿表,將鐵桿表向下插入糧食中,一路順暢,說明糧食狀態正常。“如果糧食結露,鐵桿表插入的過程被卡住,說明糧食的狀態出現異常。”在這種情況下,需及時深翻糧面、挖溝、使用吹風機等方式將糧食通風,散熱散濕后,結露的狀況就會逐漸好轉。通常,每次檢查至少選取四角和中間5個位置檢查,溫度偏高的區域也要重點關注。

  此外,工作人員需隨機選取約1公斤小麥,左右各轉3圈,過篩檢測有無蟲害。采訪當天過篩后,小麥僅留下少量雜質。在糧食入庫時,會采用熏蒸法除蟲,此后的一年多,只要控制好溫度、濕度,沒有蟲害無需重復熏蒸。

  與外地的糧庫不同,第三糧庫的糧倉內沒有空調,這些準低溫倉夏天也能保持25℃以下的溫度。“糧倉頂部內外都是隔熱材料,外墻厚度約50厘米,夏天在各個倉門口懸掛隔熱毯,糧面上也鋪設棉毯。”通過這些低溫儲藏技術,再加上冬季充分降溫打下的基礎,春季密閉,夏天糧倉溫度控制在25℃以下并不難。

  這種常規儲存方式相對節能,糧庫還采用了計算機糧食檢測、環流熏蒸、機械通風和谷物冷卻等4項新技術。

  30萬噸糧食庫存夠濟南人吃倆月

  糧食進入糧倉后,住滿一定時間,在陳化前,就需出庫。根據規定,玉米的儲存時間不得超過2年,小麥的儲存期為3-5年。按照每年北方的糧庫作業規律,2-6月是輪換時間:舊的糧食出庫,騰出空間準備收夏糧。

  春節前,第三糧庫清空了1個倉號的小麥,疫情期間,又有4個倉號的糧倉被運送到附近的面粉廠進行加工。5個倉號合計出庫小麥約1萬多噸。

  20日采訪當天,從附近收購的玉米正在入庫。入庫前,玉米須經過嚴格檢驗,“入庫是確保糧食質量關鍵的一步。”卡車進入糧庫后,經扦樣機采樣,檢測玉米中的水分、雜質、蟲害和容重,糧食過磅的重量會顯示在糧情測控平臺上。

  工作人員將玉米入庫

  卸車時,整車玉米經兩條傳送臺輸送入庫,保管員需使用谷物水分測量儀檢測玉米的含水量2-3次,含水量不得超過16%。滿倉后,還要繼續取樣檢測。玉米的儲存難度比小麥略大。

  第三糧庫工作人員展示的智能糧庫管理平臺上,有糧庫的實時溫度、濕度、氣壓、風速等信息。根據這些信息,可以實現智能通風、智能環流。每個糧倉的墻上至少有10扇窗戶,根據倉內的具體情況,可做到遠程開窗通風。

  資料顯示,第三糧庫的倉房設計容量為16.57萬噸,平時儲量約為14萬噸多。目前,第三糧庫共有12萬噸糧食,包括中儲糧、市級儲備糧和少量用于自營的貿易糧。這是濟南儲量排名第二的糧庫。

  濟南產發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濟南第一糧庫、第二糧庫、第三糧庫和北山糧庫共有糧食儲量約30萬噸,按照每人每天一斤糧食計算,足夠濟南轄區的900萬人吃2個月,市民無需恐慌性存糧。

  來源:濟南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