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濰坊市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穩固現代化高品質城市的基 礎。1月9日,參加今年濰坊市“兩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紛紛針對鄉村建設的實際情況,對如何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 、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等建言獻策。
趙陽代表
創新發展機制 建田園綜合體
觀點:“田園綜合體”是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濰坊市農村區域廣,農產品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 交通區位條件優越,濰坊市應把握機遇,積極開展“田園綜合體”試點,創新發展機制,為促進鄉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創業增收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建議:結合“農旅經濟”和全域旅游發展,選擇部分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村和產業,進行項目包裝策劃,編制田園綜 合體建設規劃;財政、農業等部門要認真篩選有質量的“田園綜合體”建設項目,積極做好對上溝通銜接,努力爭取有項目列入國家、省建設試點; 在開發建設、扶持政策、建設用地等方面進行探索,逐步建成一批“可看、可宣傳”的田園綜合體,努力形成“濰坊模式”。
趙強代表
傳統柿子產業 亟需再次振興
觀點:柿子產業是濰坊市西南山區的傳統產業,種植面積、產量產值都比以前有了巨大提高,但目前的發展卻比不上以前紅火。如今的柿子產業 存在柿果個頭小、柿餅質量差、口感差,出口達不到標準等問題,加上沒有開拓國內市場,賣不出好價錢,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并造成惡性循環, 老百姓急切盼望能夠再次振興這一產業。
建議:業務主管部門深入濰坊西南柿子產地,調研柿子產業的全面情況,找出該產業存在問題的根源,制定出臺扶持柿子產業發展政策;青州油 性柿子是山東地理標志產品,建議打造樣板級產品生產基地,以點帶面,全面推廣壯大,不但要保住山東地理標志產品品牌,還要爭創國家地理標志 產品;增強農民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對農產品品牌的認知力度,保證農民增收增富。
劉會華代表
推進產業調整 建設美麗鄉村
觀點:近年來,濰坊市涌現出一大批美麗鄉村。但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難和問題,制約了美麗鄉村的均衡發展。資金總 體匱乏、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導致美麗鄉村建設可持續動力不足。
建議:積極爭取資金,推動配套設施建設,加大專項資金投入,確保專款專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規模農業、精品農業、生 態農業等特色產業,開發安全優質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大宣傳先進典型,把生態、潔凈、文明的理念滲透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等各方面 ,促進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持續開展;建立長效機制,注重發揮社區干部、老黨員、村民代表等的作用,成立專門管理組織負責村莊日常管理,保持村 莊良好風貌。注重教育引導,移風易俗,倡導新風,不斷豐富文化生活。
李興盛代表
強化品牌意識 走質量興農路
觀點:近年來,濰坊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堅持綠色生態發展方向,取得了較大成就。新形勢下,推動實 現濰坊市農產品品牌高端化發展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困難。
建議:抓好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體系和農業標準化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用嚴格的產品質量培育品牌信譽,以優質產品滿足 市場需求;加大創新力度,以技術進步,提升產業層次,發揮政府職能,從項目支持、資金傾斜、科技投入等方面開展重點培育和扶持,發揮龍頭企 業帶動作用,鼓勵企業創新科技,培育研究新品種,運用新技術,開發新產品,保持品牌生機活力;強化農產品品牌意識,通過各種渠道對品牌進行 整合宣傳,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價值。
吳傳平委員
打造樣板示范 美麗庭院“開花”
觀點:“美麗庭院”是打造“美麗鄉村”最關鍵的基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當前“美麗庭院”創建仍存在部分農村干部群眾思想 認識有待提升、群眾參與度不夠、庭院創建特色亮點不足等問題。
建議:激發內生動力,轉變傳統思想觀念。要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以及基層媒體平臺,宣傳美麗庭院創建標準要求、標語口號,讓群眾耳 濡目染,潛移默化;堅持共建共享,做好結合文章,要把美麗庭院建設與人居環境整治、基層組織建設、脫貧攻堅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互促互進;打 造樣板示范,以點帶面整體推進,每個村(社區)首先打造出3-5個示范戶,發揮示范帶動引領作用;建立長效機制,要把美麗庭院創建納入鄉村振 興戰略考核體系,形成上下聯動的工作體系,讓美麗庭院“遍地開花”。
岳建利委員
推進“三位一體” 創新為農服務
觀點:近年來,濰坊市加大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力度,支持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積極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和農民增收渠道,取 得了積極成果。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需探索以農民合作經濟組織體系建設為重點,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合作。
建議:推進以供銷合作社為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農村信用合作社為后盾的“三位一體”的服務聯合體建設,構建集技術、信息、金融 、營銷等服務于一體的新型農業服務體系;推進產業生態數字化,通過組織農戶加入合作社,建立“平臺+合作社+社員”的組織體系,為農戶種植農 產品提供生產、供銷、信用等全方位綜合性服務;構建數據互聯互通,建設農產品數據庫,打破信息孤島,解決農業數據不兼容、信息不對稱和金融 機構與農戶之間不信任的難題。
曹玉娥委員
興建農田水利 改善生產條件
觀點:興修農田水利,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是關系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大事。由于歷史客觀原因,目前不少農田水利設施無人管理,部分處于 被破壞狀態。當前,農田水利基礎脆弱、抗自然災害能力不強,仍然是制約農業穩定發展的突出因素。
建議: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水利部門要及時、主動向政府提出建議,把普通民眾的想法和思路及時向上反映;落實工作責任,明確部門分工,逐 級簽訂責任書,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和激勵獎懲機制;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加強資金整合,繼續完善民辦公助、以獎代補、農機具購置補貼、財 政貼息等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冬春農田水利建設;科學制定冬春農田水利建設實施方案,組織動員水利技術人員進田間地頭有針對性地提 供技術培訓、指導和服務。
劉淑剛委員
發展生態農業 從源頭保食安
觀點:農業投資大而且回報周期長,加上農產品價格低迷,只有提高產量才能掙錢,而要追求產量就會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造成嚴重的環境 和土壤等問題,而這些問題都可以通過發展生態農業來解決。
建議:加大資金和政策傾斜,國家用于鄉村振興、農業補貼、農村生態環境整治等方面的資金向高效生態農業傾斜;建立生態農業試驗區,選擇 有條件的縣、市,大范圍推廣高效生態農業;生產健康食品,在試驗示范區內,減少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從源頭保證食品安全;加強農村環 境整治,改變農村老百姓的觀念,出臺相關懲罰性措施,確保農村環境不再被破壞。
(出自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