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是中國農歷傳統節氣冬至,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山東省委網信辦共同推出了“這就是山東·最美是山‘冬’”全省聯動融媒直播,在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的現場,我們感受了濰坊風箏和花燈的文化與魅力。

  風箏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文化記憶,并被列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風箏協會副主席、山東省十大民間藝術大師王永訓自行創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我們感受到了風箏手藝人的技藝、經驗和精神。

  從業20多年的楊師傅是土生土長的楊家埠人,從小便看著家里人制作風箏,所以念完書就開始自己做風箏,談話間,楊師傅也沒停下手里的活,一個“金蟬”風箏的基礎骨架看似簡單,卻也是純手工一點點打磨制作的。

  在傳承基地我們隨處可見龍頭形態的風箏元素,龍頭蜈蚣風箏實際上是集龍頭和蜈蚣為一身的結合體,有精致的外形和復雜的結構,能夠展示風箏扎制技藝的博大精深。王永訓制作的龍頭蜈蚣風箏在今年的風箏會比賽中獲得了金獎,這個風箏有個好聽的名字叫“中國龍”,長70米,由56節組成。王永訓告訴記者,“這些數字都是有寓意的,代表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56個民族大團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角落的一座巨型龍頭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王永訓介紹,這是當年第33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一個參賽作品,僅僅龍頭就有5米多長,用了上千根竹篾扎制而成,這個風箏全長3300多米,當時一共用了120個人才將它放飛起來,拉力能達到2噸重。

  除了風箏,這里還有許多民間傳統藝術,記者體驗了傳統木版年畫,看似簡單的“灶王圖”也需要5塊不同的木板,上7次顏色才能完成。在王永訓的花燈工廠,我們看到一輛13米長的貨車,正在裝載上百米長的花燈藝術長廊,這些炫彩斑斕的花燈,已經不再是我們記憶中的傳統花燈,更多的則是結合了現代元素,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我們這里所有的產品都是工匠純手工制作,就連花燈也是咱們工人自己繪制的,現在是工匠有,大師無。市場越來越好,但是從事這門行業的人卻越來越少了。”談及風箏等非遺文化的傳承,王永訓說,“風箏這些非遺文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文化,我也是盡自己所能,把老祖宗留下的這些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