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12月4日訊 濟南市歷山路與東關大街交叉口往南100米,在聳立的高樓中間有一塊拆遷施工地,現在只剩一座紅頂灰墻的二層百年古建筑立在中心處,等待著即將到來的第一次“行走”。

今年4月份,濟南市歷下區文化和旅游局、住房和城市建設局以及濟南城投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修女樓將進行微調,向東北方向平移二三十米,更好地與周邊小區環境匹配,并打造城市獨特的景觀。
修建逾百年 她是濟南文物保護單位
修女樓始建于1893年,全稱為“原天主教方濟圣母傳教修女會院”。當年曾有房屋145間,占地17畝,今存為二層帶閣樓的灰磚樓房。

盡管已歷經百年歲月,從外面看上去,修女樓依舊十分完好牢固。
1945年抗戰勝利后,修女樓成為淑德學校,此后一直被用作教育辦公場所。先后曾成為濟南市立教養院、山東省第一革命殘廢軍人速成中學校舍、山東省教育廳辦公室、山東省教育印務中心等。
2013年12月20日,她被濟南市文物局評為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直到今年4月份,還曾有人在這里辦公。
古建筑平移是為了保護 也是為了“融入現代社會”
建筑物平移技術,是指將已有建筑物與基礎進行切割分離,然后將基礎以上的建筑物整體部分利用一定的運載系統,移動到指定位置的技術。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降低施工對周邊居民的影響,而且具有耗費較低、工期較短的優點,近十幾年來被越來越多地用于古建筑的保護中。
濟南城投集團的相關負責人曾表示,此次對修女樓平移“既是為了保護,也是為了使用”。未來,古建筑的特色會進一步與周邊小區色彩、建筑風格搭配起來。
目前,山東建大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已經入駐工地,此前該研究院曾成功將一座320噸的別墅平移30多公里。

據山建工作人員介紹,在對修女樓進行平移之前,首先需要完成對修女樓的加固,在這個過程中會同步對修女樓內部進行保護和修繕。現在,修女樓主體的四周已經挖開了1米多寬的施工溝渠,正在從建筑底部埋設鋼筋加固基礎。預計到明年1-2月份鋪設完平移軌道后將開展平移工作。
這些老建筑也曾“走路”挪窩
在修女樓之前,濟南市就有不少文物平移的先例。
2005年,緯六路拓寬改造, 豐大老洋于當年9月28日進行了平移為其讓路。歷經11個小時,老洋行“后退”15.3米。這是山東省首次以平移的方式保護近現代優秀建筑,也是濟南對歷史老建筑進行保護的一種嘗試。
2008年,位于濟南老商埠區的中華老字號宏濟堂西號整體平移,并改建為博物館。在這個過程中,宏濟堂藥店先向北平移11.8米、旋轉3.8度,又向東平移16.6米。平移到位后,建筑物整體頂升0.4米。此次平移距離是目前濟南市古建筑平移的最長紀錄,難度系數也是相當罕見。
2009年,位于經八緯一路的民國老別墅歷經13小時,“夜行”30公里,整體平移到山東建筑大學。此次平移正是由山東建大工程鑒定加固研究院主導,所平移的別墅重量達320噸,是國內首次采用大距離原樣整體遷移技術,曾經轟動一時。
十年之后,又一個濟南老建筑將“起身行走”,落腳之處相距二十余米,卻將是一片新天地。
閃電新聞記者 劉晨 馮振弘濟南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