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戴一個高科技智能產品就能“訓練和提升學生注意力”?有人質疑浙江省金華市某學校小學生戴的人工智能頭環等于給孩子戴上了“緊箍咒”,不僅無形中增加小學生的壓力,還涉嫌侵犯使用者的隱私。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首都師大信息工程學院首任院長王萬森表示,小學生正是培養興趣和發散思維的階段,不贊成給學生戴智能頭環的做法。
當下,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東風,很多機構開始研發AI和教育相結合的產品。然而,如何讓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應用真正作用于教育,推動教育發展呢?
首都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育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組核心成員蔡可表示,浙江金華小學生“頭環”事件是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AI用于教育非常廣泛,它涉及課程、教學、課堂、課堂觀察等,總而言之,“AI+教育的落腳點應該是教育。”
技術用于教育 “不能摸著石頭過河”
智能頭環之所以被質疑,因為該產品還無法證實對學生尤其是正在生長發育的小學生大腦的影響有多大。
號稱可實時監測學生上課走神,提升注意力的“金箍”真能提高心智嗎?科技創新如何與教育更好地結合?學習科學與AI在教育場景中如何應用?
在第二屆“世界教育前沿論壇”新聞發布會上,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孫茂松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史都是先有發明,并在應用中得以改善,所以,浙江金華“賦思頭環”的動機沒問題。但是,科技的試用與檢驗要區分對象,用于物和人截然不同,作用于人的產品應該慎重。

與會嘉賓就“AI+學習=?”話題進行圓桌討論。 未來網記者 李盈盈攝
“一方面,技術是否已被證明是有效的?!睂O茂松說,“這個技術應用到人尤其用到孩子身上,對孩子大腦有沒有損害,需要確鑿的證據?!?/p>
“另一方面,這個東西用于教育是否有效果,需要經過教育學的研究,不能摸著石頭過河。好的動機不一定會變成好的結果?!睂O茂松解釋道,人工智能已應用到方方面面,比如,快遞機器人、作業機器人搬運貨物可以大膽去試,大不了掉地上摔壞了,但是,作用于人身上,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別慎重。
AI技術跟應用結合的場景越來越多,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研究方面的專家,孫茂松建議在基于多方研究的基礎上,盡快制定規范,讓企業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慎重做,否則,企業會無所適從。
“技術只是教育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生活,或將改變世界。
2017年,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強調人工智能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我們要放眼全球,加快人工智能深度應用,培育壯大人工智能產業。
兩年過去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醫療、養老、環境保護、城市運行、司法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教育成為人工智能切入的一個重要領域。
今年10月29日,首都師范大學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家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
蔡可表示,該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考慮的是如何讓人工智能為教育賦能。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教育的目標和途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從過去的知識型人才培養轉向了以素養和能力的提升為導向。利用技術手段刷題雖可以提高效率,可是,高考命題也已經從過去的重視刷題到強調應用轉變,注重考察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王萬森認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題仍然是教育,技術只是輔助,做智能教育的人首先應該懂教育?!?/p>
王萬森強調,把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教育,需要做到三點:首先,應該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對于一個人的成長,尤其是小孩子,非常重要。其次,應該有利于優化教育或學習環境。在人工智能環境下,教室里應該提供可以放眼全球的學習環境,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第三,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手段和教師的教育手段,提供培養駿馬的學習環境,而不是把人培養成綿羊。
蔡可認為,我們的教育要培養的學生要具備復雜場景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獲取不是依賴老師教什么就學什么,必須主動學習。接下來的人工智能應用于教育,需要從學生和老師的實際需求出發,而不是研發者認為學生應該學什么,老師該怎么教。
“技術創新雖可以創設學習場景,但技術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辈炭裳a充道。
來源: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