撂荒的山塂薄地如何盤活資源,單一的種植養殖如何提高效益,高效的田園綜合體如何立體打造?依靠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山東煙臺蓬萊北溝鎮兩銘村整合優勢資源,興建拉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的“生態旅游綜合體”,變美麗顏值為生產效益,并通過典型帶動,輻射周邊村居,促進連片崛起,探索出振興戰略精準落地的“科學路徑”。

閉塞山村趟出陽光大道
兩銘村,位于北溝鎮西南部,東與劉家村毗鄰,北與小姜家接壤,西、南則與龍口諸由觀交界,從地圖上看,恰似一峰插入龍口境內,故有“蓬萊一峰”之說。
歷史上的兩銘村,曾經被稱為“野毛張家”,交通閉塞,環境臟亂。2011年兩銘村黨支部書記張宏銘上任后,帶領新班子在最短的時間內理順了土地、廠房等各種承包關系,從打井、修路等群眾最需要的工作開始入手,切實改善村居環境。2015年,兩銘村作為蓬萊美麗鄉村重點創建村進行打造,張宏銘帶領干部群眾,完成了村內大環境整治,徹底硬化了主次道路,拆除了斷壁殘垣,粉刷了沿街墻壁,實施了農村廁所改造和垃圾一體化工程,并在短短3個月內建起新的文化大院、街心廣場。改造后的村莊,處處如詩如畫。綿延起伏的綠色山嶺,琳瑯滿目的有機果蔬,田園風光賞心悅目。

“美麗顏值” 變為經濟效益
如何把美麗顏值變為現實生產力,在更高層次上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提升基層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這成為兩銘村“兩委”一班人晝夜思考的問題。
兩銘村有山、有水、有魚、有果,如何把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變為源源不斷的財源?兩銘村確定了“旅游興村、項目帶村、文化活村”的發展思路,依托村內依山傍水的資源優勢,發展原生態的休閑垂釣和特色采摘、旅游接待,讓優勢資源為群眾共享。
思路確定了,如何將紙上藍圖付諸實施?兩銘村決定采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進行破題。從2018年開始,兩銘村“兩委”多次組織黨員干部和村民代表到龍口、棲霞、招遠、牟平等地學習借鑒外地發展合作社的新模式和好思路,經兩銘村“兩委”集體醞釀,黨員和村民代表大會公開表決,確定了銘豐農業合作社的名稱和業務范圍,并且進入緊鑼密鼓的籌備階段。截止到2019年5月,147戶村民入股合作社,注冊資金44.7萬元。
以合作社為載體,兩銘村集中大型機械,流轉土地170畝,開發荒山荒坡260畝,新上灌溉管道2000余米,打機井一眼,470畝山塂薄地土地變成水澆地,種上了準備發展生態采摘的高效果蔬,經濟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黨建引擎” 帶動連片發展
截至目前,銘豐農業合作社已建成2500平方米高效果蔬大棚兩個,除了種植草莓、黃瓜、西紅柿、菜豆等果蔬外,正在籌建可以反復采收的無土栽培蔬菜,大力發展立體經濟;建設矮化蘋果、櫻桃、葡萄、杏子、草莓采摘園。采摘園將集果蔬種植、觀光、采摘、銷售于一體,致力于形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嶄新格局,年預計實現收益可達20余萬元;高標準建成垂釣水庫2個,面積達5000平方米,新上釣臺6個,投放魚苗5000尾,年可吸引垂釣愛好者3000余人次,綜合收入10萬余元。一個可儲存1500噸有機果蔬的冷風庫,也在緊鑼密鼓地規劃建設中。“眼下,我們正在籌建立體經濟和生態養殖板塊,利用荒山荒坡發展肉羊養殖,羊糞則供生態采摘園和果蔬大棚,形成一個循環經濟產業鏈。這一集種植、養殖、觀光、旅游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完全建成后,預計年可增收30萬元。”張宏銘介紹說。
一個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好模式,不僅帶動了一個村莊的崛起,更帶動了一個區域的發展。在北溝鎮,不僅有兩銘村的“一枝獨秀”,更有周邊村的“春色滿園”。兩銘黨總支下轄河潤等4個村,張宏銘擔任黨總支書記以后,結合村居臨街靠道的實際,規劃了有機種植園、物流產業園等,村居由亂到治,不僅保持了長久的和諧穩定,更促進了經濟的長效發展。2019年開春以來,張宏銘帶領黨總支所轄幾個黨支部書記,正在籌劃如何整體合作社的布局,發展區域性生態果蔬品牌,形成協同發展、聚勢崛起的強大合力。
來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煙臺通訊站作者:張越 金新城 王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