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兗州:一家房企十四年的“奮斗死”
作者:本報記者 鐘 文
編者按:
今年上半年,山東濰坊市委書記惠新安南方考察回來的萬字講稿:《我們究竟向南方學習什么?》,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
隨后,青島日報《100篇輿論監督報道,改變了青島什么?》的發問更是把山東新一輪的改革推向了新高。
事實上,近年來,山東省新一屆領導班子的一些新提法、新舉措、新做法的確讓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的感覺。特別是營商環境的改善,更是讓民營企業家感同身受。
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充分肯定民營經濟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他表示要著力破除各種體制機制障礙,創造良好用人環境和營商環境。
為此,山東省開展了“首次營商環境評價”、“優化營商環境10個專項行動”等系列營商環境舉措,妥善解決民企遇到的問題。
然而,也有的地方受“新官不理舊賬”的執政理念影響,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始終得不到解決,影響到企業發展,甚至造成企業最終破產倒閉,讓部分企業家對投資山東失去信心。
今天刊發這篇文章,是希望正在打造良好營商環境的地方政府和職能部門,有責任和義務去幫助這些企業協調和解決遇到的難題和問題,切不可回避,更不能新官不理舊賬。應該看到,“新官不理舊賬”的結果是企業利益受損、政府信譽打折,一旦形成風氣,往往讓當地背上失信惡名,拖累經濟發展。
“我被兗州政府給害慘了。”身材高大、長得似彌勒佛,且在事業進入低谷后開始信佛的李沈苦笑著攤開巨大的雙手無奈的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2005年被家鄉官員游說,帶著2000萬現金回到濟寧兗州市投資,14年后的今天,他背著一屁股債務卻無法離去。因為一直未清算,公司的公章等手續又被政府管控,早已無法正常經營,但又無法解散。“新官不理舊賬讓我很無力。”李沈無奈的說道。
李沈是濟寧大正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正公司)的實際投資人,并擔任公司法人和董事長。
首批獲得50畝土地使用權
工商登記顯示,大正公司成立于2005年。2007年1月22日,大正公司通過招拍掛獲得兩宗、共計100畝土地的使用權。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合同編號:兗土掛牌2006—17)顯示:出讓人兗州市國土資源局出讓給受讓人大正公司的宗地位于新兗鎮北關村,宗地面積95643平方米,其中出讓土地面積為65643平方米。該宗地商業用地2.3%,住宅97.7%。
《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合同編號:兗土掛牌2006—17(第二期))顯示,出讓人兗州市國土資源局出讓給受讓人大正公司的宗地位于新兗鎮北關村,宗地面積95643平方米,其中出讓土地面積為30000平方米。該宗地用地為住宅。
兩宗地合計150畝土地。由于城市規劃的調整,2007年3月20日,大正公司就2007年1月22日與兗州市國土局簽訂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兗土掛牌2006—17(第一期))簽訂《補充合同》,兗州國土局同意大正公司10700000元的土地款分二期繳納。其中第一期繳納500萬元,涉及面積32974平方,付款時間為2007年5月30日之前;第二期繳納570萬元,涉及面積32669平方米,付款時間為2007年8月10日之前。
在繳納了第一筆500萬元資金之后,同年6月,大正公司取得了50畝土地的使用權,并辦理了土地產權證。
拆遷受阻導致項目停滯
《中國企業報》記者注意到,上述兩份《合同》第五條明確:兗州市國土資源局同意在2007年2月22日前將出讓宗地交付給大正公司,并同意在交付土地時達到本條第二款規定的土地條件,即通路、通電、通上水、通下水、通訊以及通氣等六通。但場地尚未拆遷和平整,建筑物和其他地上物狀況第一期為居民樓及單位宿舍,第二期為職工宿舍樓房、辦公樓和倉庫。不是凈地出讓也為后續的開發建設埋下了隱患。
2006年11月,大正公司與北關村委達成拆遷補償協議,由北關村負責全部283戶村民的拆遷工作。2007年1月開始丈量,到2008年9月,成功補償搬遷189戶,東橋路北延工程也拆遷了45戶。
2009年3月,大正公司對影響東橋路北延工程不同意拆遷的6戶村民向兗州市政府部門申請強制拆遷。中間雖然幾次安排強制拆遷,但最終都不了了之。到2010年底,還有49戶村民不肯拆遷,嚴重影響到開發進度。
雪上加霜的是,2010年9月底,作為拆遷主體的北關村委干脆撂挑子,提出解除拆遷合同。李沈告訴記者,當時他們送給村委主要領導的一輛小汽車也被偷偷的送回到公司的辦公樓大院。他知道,這下真遇到麻煩了。果不其所能,其后北關村村委根本不管是否解正式除了合同,反正不再履行合同,拆遷拆不下去,導致項目開發建設停滯。
政府緊急叫停項目
《中國企業報》記者注意到,上述簽訂的兩份合同都是北關村的土地,但大正公司取得的50畝土地使用權的土地中還包括兗州市皮革廠、兗州市再生資源公司部分土地。李沈告訴記者,當時兗州國土局考慮到宗地四向的整體性,并沒有按照交付土地的實際情況辦理土地證,而是按照已經拍得的100畝土地中整塊劃出了50畝地。
由于拆遷不暢,項目建設遲遲不能動工,造成安置房無法如期交付。在此情況下,經兗州市政府同意,項目實行邊拆遷邊建設的開發模式。
記者注意到,在2007年末至2009年初期間,大正公司先期建設了四棟樓房。其中兩棟建設在50畝已取得的合法土地上,另兩棟則建設在還未履行付款的土地上。四棟樓總建筑面積18000余平方,命名為“名泉雅居小區”。
但北關村村民安置房無法如期交付。記者手中的兩份協議顯示,2010年4月20日,東橋路北延工程規劃紅線內的45戶拆遷戶要交房;2010年5月20日,鐵路以南的189戶拆遷戶要交房。
由于交不了房,部分村民先后到兗州市政府進行信訪。對此,兗州市政府緊急叫停了大正公司的項目。據李沈回憶,2010年10月,兗州市政府陳副市長和鼓樓辦事處代書記約談大正公司,希望他們退出項目的開發建設,并提出了三條意見:一是清算項目開始至此的費用;二是清算土地;三是清算建好的樓盤。是年年底,兗州市張玉華市長在他的辦公室也約談大正公司,提出了同樣的意見。
公司負債3000余萬元
政府叫停項目的風波讓先期團購的部分鄉鎮教師要求退還認購金。大正公司向兗州市政府打報告,提出出售上述兩幢未取得土地證的房子用于返還教師的認購金,但未得到回復。
2011年,兗州市財政局撥款1100萬元給大正公司用于支付教師的認購金,并把上述兩棟房產作抵押。同時,封存了大正公司的公章、票據等經營手續。大正公司的項目全面停擺。
《中國企業報》記者獲得的一份2012年兗州市政府《大正房地產開發公司預售房有關問題會議紀要》顯示,會議就濟寧大正房地產開發公司對顏店鎮部分教師及社會預售商品房問題進行了研究。明確要求大正公司退還顏店鎮部分教師和其他社會人員112套商品房的預付金。鑒于該公司資金困難,退款由市政府財政先行墊付。為確保財經資金安全,凍結大正公司上述兩棟未獲得土地證的樓,不準出售,并將大正公司相關印章及房屋預售合同封存,由鼓樓街道監管。《紀要》還明確要抓緊研究與大正公司的清算問題。
“但至今都未清算。”李沈告訴記者,由于公章都被政府管控,公司實際早已停業了。他說,這份紀要并不是為了解決大正公司的問題,而是為了補辦財政局劃撥1100萬元的手續,
記者注意到,2018年8月27日,大正公司還在向兗州區人民政府打報告要求返還已經管控了7年的公章。此前大正公司每年都向政府打過類屬報告。
此時大正公司已是負債累累。記者初步統計,大正公司的總負債高達6000萬元。其中向兗州市環宇車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宇公司)借款本息已達3000萬元;政府墊資資金本息也得2000萬元左右;另外還要建筑公司、材料供應商等的欠款也高達千萬。就在記者發稿前不久,大正公司的37畝土地被法院拍賣用于支付環宇公司的借款,共拍得3200萬元。兩者相抵還負債3000萬元。
政府多處涉嫌違法
針對大正公司的相關問題,在兗州區委宣傳部的協調下,兗州區國土局和鼓樓街道相關人員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均表示時間太久了,而且中間經歷了很多人員,他們對具體情況也不是很清楚。但一致提到關鍵還是企業自身的實力不夠,管理上也存在問題。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出現這種局面,既有企業的問題,比如對項目風險評估預判不足、企業實力不夠、項目營運經驗匱乏等。但拆遷不順無疑壓倒大正公司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涉嫌存在多處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
一,財政撥款手續欠妥。財政為大正公司墊付1100萬元,直到2012年才以會議紀要的形式明確幫助大正公司墊付教師的購房認購金。
二,封存企業公章至今。在幫助大正公司墊付資金的同時,不僅凍結了兩棟樓,還封存了大正公司的公章等營運手續,導致公司無法運轉。至今這些公章等物品依然鎖在鼓樓街道的保險柜里。
三,項目至今未清算。2010年后,兗州市領導多次約談大正公司,要求其退出名泉雅居項目開發,同時也提出了清算工作。上述會議紀要也有明確,但直到今大也未清算。
四,違規辦理建設手續。大正公司在未獲得土地證的土地上建設的兩棟房子,相關職能部門依法頒發了建設項目規劃許可證、建筑施工許可證等開發手續。
五,非法建設安置房。政府未合法取得土地就建設了7幢高層建筑,而這些土地正是大正公司依法拍得的。兗州區國土局相關負責人也透露,土地手續是在2017年通過招拍掛獲得。
六, 土地提前被規劃成新項目。北京龍安華誠建筑設計有限公司2012年2月設計的《靈隆天地修建性詳細規劃設計》顯示,還屬于大正公司余下的37畝土地被規劃成靈隆文化廣場用于建設靈隆文化廣場觀音蓮花座的倒影和商業街。
據李沈介紹,這個項目當時計劃引進香港一家企業,投資20億元打造靈隆文化廣場,但港商沒來。2017年,兗州區國資惠民城建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惠民公司)把該地塊設計成幾幢高層住宅。
不知是巧合抑或是其他,惠民公司最終真拿到了上述37畝地。2019年7月28日,惠民公司開發建設的惠民·澤緣名府營銷中心正式營業。該公司也是承建開發上述7棟安置住宅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