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修文外國語學校分享家庭教育知識: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
教育是科學,遵循規律,因材施教,讓孩子感興趣,讓孩子愛上學校;教育更是一門藝術,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王修文
關于因材施教,有一點先要強調,那就是教育有共性和個性兩部分,必須一齊把握。如果因為要因材施教就一味強調特殊性、個性,那是不行的。只有在達到基本的共性要求之后,我們オ可以追求個性。像興趣、想象力、好習慣等等,孩子都應該有,這就是教育中不能忽視的共性。沒有共性,一味追求個性,最后可能連立身之本都沒有,那又談何成功?
在孩子具備了共性,達到了基本要求之后,我們就可以追求教育的更高層次一一因材施教了。每個孩子都不一樣,品性、天賦不一樣,成長環境不一樣……我們必須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從他們的內心興趣,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有重要的兩部分:一是如何發現孩子之“材”,二是怎樣因材施教。其中關鍵又在于如何發現孩子之“材”,只要發現了,接著在該投入的方面多投入,自然會取得越來越好的效果。
如何發現呢?一是鼓勵孩子勇敢嘗試、不斷嘗試,家長給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激發孩子不斷嘗試的勇氣和興趣。二是家長要善于細心觀察,發現孩子之“材”。不僅是發現他的興趣所在、特長所在,還要發現孩子喜歡、適合的學習方式。如果能發現這兩點,然后在孩子的興趣領域和特長領域讓孩子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孩子的進步一定會讓我們驚喜。

因材施教,要特別注意一點:教育孩子不是為了實現家長的個人理想。很多家長會特別希望孩子這樣或那樣,要求孩子朝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可那是家長的理想。我們講因材施教,是要根據孩子的“材”,而不是家長的“材”。因此,我們要盡量避免家長過多地主宰孩子的發展方向。
當然,有時我們必須考慮家庭、家族的因素(如家庭、家族在某方面有傳統、有優勢),但也不能霸王硬上弓,而要用恰當的方法把孩子引到我們希望的路上來。
還有一點要說明,確實有一些孩子沒有自己的獨特興趣和特長,這很正常,家長不必把它當作天大的缺陷、天大的痛苦。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是要從小慢慢地、耐心地培養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興趣,二是要讓孩子在未來根據社會的需求確定自己的職業、人生的方向,這也沒有什么不好。

在現實生活中,真正能從小到大都對某件事情感興趣并有所投入的人很少。我也是后來才想起做教育的。20多歲前根本沒想到自己要做教育,但現在,我的這個愿望非常強烈,堅定不移地要一輩子做教育!
我們應牢記這句話:“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鞋子穿著不舒服,是腳的問題,還是鞋的問題?答案顯而易見。鞋子穿著不舒服,既難受又走不遠,當然要換鞋!對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我們很難改變孩子的一些本質的東西(不能削足適履)。當孩子學得很難受,效果很差時,我們所要做的是努力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直到孩子找到穿起來舒服、能走得又快又遠的“好鞋”。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潘世金 實習生 郭夢雨 通訊員 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