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之濱,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日照,創新大潮激蕩;萬里之外,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一批批援疆干部將日照的“創新種子”撒向喀什地區麥蓋提縣,生根、發芽、開花。

  第一家兒科保健門診

  8月23日,當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一行來到麥蓋提縣(日照)婦幼保健院時,恰巧趕上縣里孩子進行幼兒園入園健康體檢。

  “在這里,兒童入園健康體檢都是免費的。”來自日照莒縣婦幼保健院的援疆醫生王培增,如今是兒童保健科的主力。這個科室,也是他一手創辦起來的。

  “來之前,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到了這里,還是讓我沒想到。”王培增說,麥蓋提縣兒童衛生現狀較差,尤其是近年5歲以下兒童傷亡率、新生兒死亡率離健康中國建設指標差距比較大。

  觸動之外,在日照援疆和麥蓋提縣衛健部門的支持下,結合當地兒童保健的實際需要和特點,王培增與同事一起,從無到有,啟動了麥蓋提縣公立醫療服務機構第一家兒童保健科門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援疆醫生主要通過“結對子、傳幫帶”的方法,帶動當地醫生提高醫療技術水平,改善醫療服務環境。王培增對三名當地醫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技術幫教,使他們專業技術水平顯著提升,還成立了三個寶寶健康微信群,隨時隨地在線幫扶,“現在每天的就診量有50多個”。

  無獨有偶,23日上午,產科援疆醫生、來自日照市中醫院的沙同葉正在為準媽媽們精心講解孕期保健知識,像這樣面對面、心貼心的孕期服務每天都在進行著。

  “剛來時,當地孕婦幾乎沒有孕檢習慣,認知度極低,現在經過我們的宣傳,每個月來孕檢的已經能有五六百人次。”在沙同葉的帶教下,通過各種業務培訓,規范孕前孕期保健和分娩前指導,保障母兒安全,該院的孕產婦死亡率、出生缺陷兒的發生率、嬰幼兒死亡率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孕產婦及婦女查體數量和業務收入也比去年增長超過50%。

  “醫院里現在有五名來自山東的援疆醫生,都是我們的骨干力量。”麥蓋提縣(日照)婦幼保健院院長申德晶介紹,2018年10月,該院在日照市援疆指揮部的支持下,完成改建搬遷并正式啟用。新改建搬遷的婦幼保健院,建筑面積6000平方米,設有孕產婦保健部、婦女保健部、婚前體檢中心、兒童保健中心、兒童洗浴中心、孕婦學校、產房和病房等。

  不僅如此,改建后的醫院還創新拓展業務,填補了許多空白。比如,開展胎兒超聲篩查技術,進行全面評估,填補麥蓋提縣技術空白;在兒童保健方面,首次啟動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包項目,舉行喂養培訓等。

  沙海里栽出“新綠洲”

  在麥蓋提縣庫木庫薩爾鄉,沿著吾爾曼路一路前行,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注意到,兩側新疆楊筆直成行,郁郁蔥蔥。而在幾年前,這里還是一片荒涼的沙漠,植被稀少,狂風肆虐的沙塵天氣時有出現。

  “麥蓋提縣三面環沙,是全國唯一一個沙漠嵌入的縣,沙漠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0%,縣城距沙漠直線距離只有5公里,前些年沙塵天氣接近半年。”麥蓋提縣自然資源局局長王宇峰介紹,為改善生態環境,2012年縣里啟動實施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工程,總規劃造林面積100萬畝,南北橫跨50公里、東西縱深20公里,計劃分三期實施,目前已完成造林35萬畝,原來的沙海已變成一望無際的綠洲。“山東援疆將此項目作為重點援疆項目予以支持,累計安排援疆資金6530萬元進行援助,并連續選派4批優秀農林專家來指導植樹造林。”王宇峰說。 

  每年春、秋植樹造林季節,山東省、日照市援疆指揮部都會組織全體援疆干部人才,到沙漠腹地義務植樹,至今已10余次,以實際行動支持麥蓋提縣百萬畝防風固沙生態林建設。

  根據當地氣象部門統計,2010年全縣的風沙天氣是109天,而去年僅有40多天,年降雨量也由2010年的53.6毫米增加到127毫米,風沙得到有效遏制,區域生態環境得到顯著改善。

  “打井滴灌之后,原來有些瀕臨死亡的胡楊也得到了挽救,‘沙漠變綠洲’的夢想正逐漸成為現實。”王宇峰說。

  防風固沙生態林工程不僅帶來了生態效益,也為當地的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機會。

  吾斯曼·阿塔吾拉是庫木庫薩爾鄉尤庫日塔瓦爾克期克村1組的貧困農民,2017年3月起,他和妻子一起做起了生態林工程管護員。他告訴記者,自己一共管護林地1458.1畝、兩個機井,按時干一些澆水、修剪、施肥、防治病蟲害的工作,每年收入4萬多元,生活得到很大改善。通過這個工作,他們一家已順利實現穩定脫貧。

  “在日照援疆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實施林業精準扶貧戰略,安排152名貧困人員進入生態林基地管護林地及機井,月人均工資3000元左右,隨著造林面積的增大,將帶動更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王宇峰說,去年起,他們還建立了1.5萬畝林下肉蓯蓉產業基地,今年底將進入采收期,畝均效益1500元,總產值2250萬元。每個建檔立卡貧困戶將從中分得1000元。

  刺激的沙漠探險之旅

  2017年9月,首架“山東人游喀什“旅游包機抵達喀什,100多名來自日照、濟南、青島、連云港等地的游客首享山東援疆旅游之旅,通過舉辦旅游包機活動及大力推廣宣傳援疆旅游,目前日照援疆已經帶動進疆游客數千人。這是日照市援疆指揮部把當地自然和人文等資源轉化成旅游優勢,著力把“刀郎文化”和南疆景點推出域外的縮影。

  麥蓋提縣地處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能否把沙漠探險旅游產業打造成致富產業?塔克拉瑪干N39°沙漠旅游就是日照旅游援疆的一個重要項目。8月23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就親身體驗了一回這里的沙漠越野。車子在沙海中穿行,翻沙山越沙海。每一次從沙堆上沖下去,都覺得自己的心臟怦怦跳得厲害,整個旅程充滿驚險刺激。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第一大沙漠,這個項目填補了南疆沙漠特種探險旅游產業的空白。”日照市援疆指揮部副指揮長卜紅博介紹,該項目總投資5000萬元,分五年建設,按照“一心、五區”進行功能布局,“目前已與山東日照市等地和新疆的二十多家旅行社簽訂合作意向,推介麥蓋提旅游資源。”

  在卜紅博看來,利用豐富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資源發動大眾游、休閑游、特種自駕游,游客參與性比較強,可以帶動當地人就業,達到旅游惠民和富民的目的。“援疆專列和包機游的山東游客來了好幾批,大家的體驗都很不錯。”N39°沙漠探險基地負責人邵衛東告訴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除了獨有的沙漠資源,麥蓋提縣文化底蘊豐富,日照對口支援麥蓋提縣以來,把當地自然和人文特點等本土資源,轉化為旅游優勢,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支持建設了刀郎畫鄉、塔克拉瑪干沙漠N39°探險基地、天鵝湖畔·樂母故里等重點文化旅游項目。

  旅游資源有了,還得有人來。如何吆喝?指揮部的干部人才親自上陣,電話聯系、微信轉發……想盡了辦法,介紹宣傳新疆和麥蓋提,讓更多人向往新疆、走入麥蓋提。“據不完全統計,僅日照援疆干部人才發布麥蓋提風景和文化風俗達到上萬條,點擊量達5萬多人次。”卜紅博說。

  與此同時,日照市援疆指揮部還拿出專項資金,扶持麥蓋提村級扶貧車間,開發旅游產品和紀念品。比如,在衛星工廠投資150萬元,扶持建成刀郎刺繡廠,繡成各種工藝生活用品,提高了刺繡附加值;再比如,拿出扶持資金30多萬元,建成了巴扎結米鄉烏碦村地毯廠,將麥蓋提手工地毯推向國際市場。

  日照港集團則在日照市設立了“源疆果緣專賣店”。日照市援疆指揮部推動紅棗銷售“十城十店”建設,目前已在內地建成3家“麥蓋提灰棗專賣店”。僅去年日照援疆指揮部和日照港集團就加工銷售當地棗3000余噸,既銷售了紅棗,又打響了麥蓋提農業文化的品牌。

  不長草的地方,成了致富村

  作為日照援疆指揮部重點培育的農業龍頭企業,位于麥蓋提縣希依提墩鄉的新疆五征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五征公司”)蹚出了山東產業援疆的新路子,成為我省援疆工作村企共建的典型。

  步入希依提墩鄉喀克夏勒村,映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眼簾的,是平整寬闊的水泥路、路兩旁樹木郁郁蔥蔥,一排排嶄新的紅色磚房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醒目,村里商鋪、廣場、社區陣地、衛生中心等設施一應俱全。

  “變化太大了,村民們都沒想到!”回憶此前,村黨支部書記卡馬斯·加爾恒說,喀克夏勒維吾爾語意為“不長草的地方”。村子位于葉爾羌河扇形沖擊區,村民家家住在分散的土坯房里,夏季發洪水,房子經常被沖垮。每家都種著自己的鹽堿地,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深度貧困。

  土地資源整合,這是五征的強項

  在省市援疆指揮部推動下,按照村企共建模式,五征公司與喀克夏勒村“兩委”達成合作協議,村民把原有的宅基地自愿流轉給公司,企業投資500萬元,在巴莎公路沿邊新建151戶高標準安居富民房,對園區內喀克夏勒村實施了整體搬遷。

  “從土坯房搬進現在的安居房,村民都樂開了花。”卡馬斯·加爾恒言語中透露出自豪。

  57歲的村民阿米娜·卡迪爾正在援疆干部的幫助下,忙著給院子里裝洗手盆。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看到,院子里的西紅柿紅艷喜人,圈里的綿羊悠哉地吃著草。這是日照援疆支持麥蓋提縣發展的庭院經濟,每個家庭都有,村民們通過養殖羊、鴿子等,以及蔬菜種植等項目,逐步脫貧增富。

  “不光這些收入,我現在每個月還有五征公司1000元的生活補助,再加上工資,年收入2萬多元,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幫她圓了脫貧致富夢,得益于五征公司計劃投資2億元建設的10萬畝農業示范園。  

  2018年冬,五征公司流轉并整理種植包括喀克夏勒村在內的3萬畝,年底已達5萬畝,力爭兩年內達到10萬畝。示范園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經營模式,示范新技術,推廣農業全程機械化,努力趟出一條符合南疆實際的農業振興和農民致富道路。

  “農業示范園包括了規模種植示范區、設施農業示范區、刀郎羊良種繁育示范區、機械組裝加工區等,已為當地貧困戶提供300多個固定崗位,季節性用工500多人。”五征公司負責人趙斌介紹。

  據悉,農民從傳統低效耕作模式中脫身出來,人均年收入由過去幾千元迅速提升到2.5萬元以上,讓喀克夏勒村一舉成為當地的富裕村,讓周圍其他村的村民羨慕不已。

  (文/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崔巖 高祥 片/大眾日報記者 錢捍)